能和所两个给它脱开,能所脱开以后,我们接下来就要把所有内在的,所有的一切执著妄想啊,要准备给它放下。那么什么时候能够放下,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太迟了?其实也不会迟。
一、放下能所
就是你每一个念头,都是你放下的机会,不要说每一生每一天每一个小时,打坐的每一座,就是每一个念头生起来,都是你放下的机会,看我们怎么去把握。前面这个念头刚讲完叫你放下了,你现在想放你马上就能放下,你把所听的全部放下,清清楚楚的,内在就干干净净一尘不染。
那么你如果感觉到还有个自我呢,你可以先模仿一下假设一下,把内在的自我也放一放。放下以后,你不停地把自己放下放下,能放的也放下,所放的也放下,这个能所两个,一开始在意识当中啊,树立一个放下的观念,然后让自己放下一下试试看,就是告诉自己能听所听、能看所看、能想所想,把内在的能和外在的所全部放下,放下以后你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,感受一下好像又有能又有所了,再来一次把能所放下,这开始呢是模仿地放,放放放,你的这个观念就会改过来了。
我们平常观念改不过来啊,这个是最要命的,人生所有的苦,其实都是观念的苦,观念要是不苦,你的生命其实没有苦的。不修行的人就是他观念出问题了,那么修行的人呢,也是观念有问题才需要修改,观念要是正确了,那就是正知见。
初果罗汉以上观念就没问题了,初果罗汉以下的所有凡夫,观念都有问题,所以我们现在就把自己的这种种的,能所啊是非啊好坏啊想与不想啊,是六根还是六尘啊,是我们明明了了的,还是能知还是所知啊,见闻觉知若空花,一下全部给它放掉。
二、一种平怀 泯然自觉
一种平怀,泯然自觉。泯然,“泯”就是泯灭的泯,消除掉了,消除掉它会有一种状态,“然”就是状态样子,就是你的内心跟外界同时消失了,你可以让自己强迫自己,身心内外都消失,或者说暗示自己,或者说像催眠一样把它摧掉,摧毁掉这个我执的观念。
如果教理学得清楚呢,我们就看实际上了生死有多少内容啊,它含的也不多,就是六根六尘六识,一共十八界,把它抓起来也就一把,扔掉好了么,你的内心从此就不受根尘识的任何束缚,所以叫一种平怀,泯然自觉。泯然以后让它自己消亡,泯灭消亡,如果你体会到能所全部舍弃,声音也舍弃耳朵也舍弃,眼睛也舍弃色尘也舍弃,六根六尘全部舍弃,脑子里面又不去想它,没有任何状态,你看泯然自觉,这就叫做一种平怀,这个词也用得很好。一种平怀,你的胸怀是平的,没有两样,是一真法界,一种平怀就是一真法界,每一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,都可以这样做,不但念头消失了,让念头消失的这个自我也消失了。
三、圆教的一心三观
天台宗智者大师告诉我们,圆教的修法一心三观,就在你现前一念阴妄之心,就是在你妄想心生起来的时候,你看住这个妄想心具足不可思议的三千诸法。
也就是妄想生起来它有一个形象,这是一个缘起的假象,因为所有的妄想都不会无缘无故地生起来,就是你八识田中有这个种子,它就生起来了,没有种子它就显现不出来。所以看到现在打妄想的这个妄想本身,它是一个缘起法,那么对我来说,它既然是一个种子生起现行,这个背后并没有一个我在创造,你不能创造什么。
比如说我以前看过一辆车,我现在想到这辆车,我只会想到这辆车,除了这辆车以外我想不到别的东西。如果你说我看到的一辆车还有一头马,那你以前肯定看过马,你才会把这个马也加进去,也就是说你的妄想无论多么复杂,这个复杂的因素,它里面的具足的那些材料,也全部都是自己的八识田中,已经就有的缘起的种子。
所以我们并不能增加什么东西,所有的妄想你不能增加什么,我们只是给它组合,由于不同的业力,组合也不是你想组合就能组合的,要不然我们把英语组合进来,那不懂得英语的人就懂英语了。
四、在一念心当中用功
已经有的材料你才能组合,所以现前的这一念妄心啊,它本质还是空的,就是除了这些缘起条件的组合,条件的外面没有另外一个东西,我们看不到是“我”或者是一个“什么人”,所以当下这一念心的本质是空,那么空跟这个内心的空,跟打妄想的这个妄想的缘起呢,它是不二的、同时的。
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妄想,就是你内心的那个想法,它跟你的内心是同时生起来的,哪一边都不能缺少。
中国的汉字就是一个智慧的语言,打妄想的这个“想”字,上面是一个“相”,下面是一个“心”,心上面冒出一个相,这个相一定是以前储存进去的,现在才能冒出来,所以说,所有妄想的这个相都不是你自己创造的。
你说我发明了什么东西,你只要能讲得出来那个东西,一定又是别人那里来的,材料不是你的,语言也不是你的,那些语言是我们给它拼凑的,而且你学过拼凑的方法才会拼凑,没有学过方法还拼凑不起来,所以心上面那个相跟我们无关,它只是业因到业果。
那么这个想下面的这个心呢,它没有形象,它必须跟相同时才叫想。如果只有相没有心,那就不是想;如果只有心没有相呢,那就是你的心了。
所以我觉得汉字它很有意思哦,你心里面没有相的时候,就是你的心,只要有相了它就是想了,妄想了,那么心跟相同时,呈现了想的状态,这个同时既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,既是空的也是有的,所以智者大师就把现前这一念心,看成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
用功就在我们现在这一念心当中去用,每一个念头一生起来,你就看到念头本身自有它的前因后果,跟我无关,它要念就念。那么除了这个念头生起来这个相以外,你又看不见任何的生灭痕迹。
因为有相的东西有生灭,无相的东西无生灭,所以心是没有生灭的,妄想是有生灭的,妄想是客尘烦恼,它来了会走的,但是心本身呢,它不是客尘烦恼,生生死死它都是主人。
五、能所双亡 解脱轮回
所以能所双亡,就是假设一个自我的,我能看我能听,那是我所看的,那是我所听的,那是我所拥有的,那是我所有的,这个我与我所,就是在轮回世界的一种对立。所以每一个念头生起来,每一个事情要做,每一句话要讲,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当下,你完全可以把能所两个全部舍弃掉。
能所舍弃,在时间上是每一个时段都可以,在空间上也是无论何处都可以,没有空间的限制,也没有时间的限制。
大家要是真正学会用功,一定在内心中要有这样的一个知见,就是你如果真想面对你的生命,面对你的生老病死,要解脱生死轮回一切痛苦,那么一定要在自己的内心中看到,随时随处都能够能所双亡,能亡了所也亡了。
如果你能所不能双亡,那就永远轮回在生死苦海中;如果你把所亡了能没有亡,那你可以在轮回中得一个清净的善法。只有能所双亡才能打破我执,就是我们打七的破本参。
破过本参以后呢,这个能所双亡的境界,按照《般若经》里面说,它说生生不可说,生不生不可说,不生不生不可说,生不生也不可说,就是你讲法是空的有的、亦空亦有的、非空非有的,这都是戏论,脑子里面想出来的。
六、遮诠和表诠
但是如果你真明白了,佛法有遮诠和表诠,遮诠就是能所双亡。
就是能所对立的所消失了,能也消失了,用亡双亡这是一个否定的词,把它否定掉。破本参一定要把能所全部否定掉,这是第一种叫做遮诠。
另外一个叫表诠就是表法,就是你能看能听就是你的本来面目,所看所听山河大地都是法王之身,能所又宛然。
第一步是能所双亡,第二步是能所宛然。
七、解悟和见悟
在语言思想上,我们可以听过这些道理来思维,但是在功夫上在见地上,一定要亲自看到,比如说无我,大家都听到了,也都知道无我的道理,但是你有没有看到无我。
你看到这是不是念珠,如果你看到直觉它是一串念珠,你就没有见到无我,你看到它是木头是绳子,根本没有念珠,那么这个时候,你一看到它就知道,念珠是没有自己的。
然后再进一步看呢,念珠没有自己,木头有没有自己呢,绳子有没有自己呢,都看到了都没有自己。
那尽山河大地一切万物,包括我的身心妄想,它每一个生起啊,都没有它自己,都是这个缘起而已。
所以这一点在道理上很容易理解,但在观念上,你通过参禅要能够确定,而且确定下来就变成你的人生观、你的世界观,你看东西就能看到这个本质,你遇到烦恼的时候,你就会对烦恼产生这种分析。
一看,哦,原来烦恼根本就没有,烦恼是有烦恼的条件,才表现烦恼的样子,实质上没有一个烦恼的东西,对烦恼这样了,对老也这样,对病也这样,对死也这样,这个就是见地上到位了。
所以如果你道理听懂了是叫做解悟,要亲自看到了,这叫见悟,这个见悟才是见道,解悟呢还是纸上谈兵,还是看地图,解悟看地图也很重要,见悟是在路上看到这条路,那就更重要了。
所以你看到这条路,你脚迈上去才会进步,如果你看着地图,脚在那里随便乱踩,恐怕把地图踩坏了,也就没有地方下手了,所以有些人在道理上听懂了以后,在观念上不能去静下心来体悟无我的这个道理,那就很难相应。
八、般若如大火炬 四边皆不可着
语言文字对于般若来说,它总是显得很无力,“般若如大火炬,四边皆不可着”,就是大火举起来了,烧起来很猛,你无论在哪一边,你碰上去就把你烧了,就烧坏了。
那么这四边是哪四边呢?禅师在经典里面也这么记载:如果你讲“一切法都是空的”,这个香板子一下子就给你打下来,你在诽谤佛法,说一切法是空的这叫减损谤,“法本来如此,你为什么说它是空的?你看明明在这里都有啊,你说它空你不是诽谤正法吗!”所以叫减损谤;你想想:“那法是缘起是有的”,又给你一棒:“你讲它有,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,你干嘛说它有!”这个语言就这么限制,这叫增益谤,增加了法的本身,你觉得有,就是在头上安了一个头;然后你变得狡猾了,问你“法是什么?”“法是非有非无”,这叫戏论谤,“有就是有,没有就是没有,你怎么又非有又非无了!”戏论谤又是一棒子;那你后来又狡猾了,再问你:“法是什么?”你说:“即有即无”,再给你一棒这是叫相违谤,“有跟无怎么会放在一起呢!”你看这四句话。
实际上智者大师说,这个四门都可以变成外道,就有啊、无啊、亦有亦无啊、非有非无啊、或者有啊空啊、亦空亦有、非空非有,这都可以变成外道,因为你执著了那个道理,你的心却没有见到法是什么样子的。
如果你见到了法是什么样子的,缘起是从哪个角度说,性空从哪个角度说,那你长说短说都没有关系,所以说有因缘你可以都说。
大乘佛法跟解脱道的佛法,都是从四门入萨婆若海,就从这个空、有、亦空亦有、非空非有,从这四个门是进入萨婆若海,进入佛的智慧要从这四个门进入。我们要空,就要从空门进入;从因果缘起法,就从有进入。到最后呢,它实际上是一样的,所以如果你只是在教理上明白,那就很容易吃板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