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丰富,可能因为知识太丰富而烦恼。像人的知识比畜生的知识可能要丰富一点,见到你,如果说你是乌龟王八蛋,你就不高兴了;但如果见到猪、见到牛,说它乌龟王八蛋,可能就没关系;见到三岁的小孩,还不懂乌龟王八蛋是什么意思的,你叫他狗屎,他也很高兴。知识传达一种信息,但是因为我们对知识的执着,反而导致了因为知识而产生的痛苦。没有智慧的人,学习科学,会被科学所害。就象他们用先进的武器,去压迫、挑战,挑起战争,破坏社会形象,破坏社会的现状,没有智慧而掌握了很多的科学技术,去犯罪,这就是佛法要告诉我们,知识,要有智慧来运用。但是,落入这个语言概念以后,我们的烦恼痛苦就非常多;离开这些语言概念,我们又没有办法表述佛法所要说的明心见性。
所以,讲经说法,语言当中并没有真理,真理也不在语言当中。透过这个语言,通过我们智慧的抉择,可以看见真理。所以讲是标月指,用指头指出月亮的方向;但月亮不是指头,指头上也没有月亮。
所以有一些同修,在打坐念得很专注的时候,身心一片空寂,眼前一片光明,感觉境界非常好。这个时候他拿佛经来比较,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;无受、想、行、识,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他发现在这个定境当中确实什么都没有,于是就在那里想,我是不是见到真心了?真心是不是就是什么都没有的?等你从这个定中出来,发现又没有掉了,找不到这种感觉。
我告诉大家,凡是遇到了跟你所理解的明心见性一模一样的境界,只要你出来又找不到它了,那就是定境。你出定了,所以找不到它;你再入定,又会找到它。这绝对不是什么见地。你在定境上,就算你承当下来,你在那里又想,一把抓来就是,那这个就是了,我就肯定我已经见性了,于是哈哈大笑,吟诗作赋,写偈颂,抄佛经,到处宣扬;还要告诉师父,我某天某日,在哪里打坐,出现什么情景,这是不是开悟的境界?你要是还能够在这个定中,你就以你定中的状态来跟师父对话,也许这个师父就被你蒙骗过去了,因为你还在空灵的境界里;但是大部分的人早就不是了。所以他跟师父就说,我以前怎么样怎么样。你这样的心态想叫师父印证,怎么可能呢?你开口自己就已经表露了,你是禅定,早就出来了。你讲话的时候,那种我执的心,渴望的心,追求的心,已经表露在脸上,深怕师父不肯定我。如果骂你两句,说,哎哟,这个师父害了我,把我法身慧命给摧毁了----殊不知,什么叫法身慧命?赞叹你呢,你又高兴得跳起来,哦,师父印证了,我已经开悟了!——不知东南西北。
还有一些更严重的,如果没有智慧,你在定境修得很深,只要一打坐,心一静下来,就能够空明历历,打坐下来就没有掉了;有些功夫做得好的,打坐下来,也能这样。始终能保持让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妄想很少,很洒脱,身心很愉悦。这样功夫用多了以后,他这个他心通、天眼通慢慢地就开发起来了。别人还没讲话,他就知道什么意思;看你的表情,就知道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;是着急还是不着急……因为心细了,自然就有这个感应。他更觉得自己不可一世、与众不同,我慢心生,到处去宣讲自己打坐的经历。这种人,不是走火入魔,就是得少为足,得大妄语。不但不能见性,反而是因为听了佛法,明白了空灵、无所得是我们的真心这个道理,而把自己开悟的大门给堵住了。
所以听法好就好在指明道路,让我们的心知道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执着上,慢慢地抽离开来,跳出一切执着的痛苦,知道了这个方向。但是害我们的,我们听懂了,就以为是自己的了;听懂了,在打坐当中有所感应到的时候,就以为自己已经体会到了佛菩萨的见地。大错特错!所以,光看语言文字是很不够的;光听法,很不够的。
我遇到过好几个同修,因为打坐当中身心空灵,在这种状态下拿起佛经来读,觉得每一部佛经都能读懂。于是他大手一挥,说三藏十二部经典,我完全能懂;三藏十二部经典,我一看就懂。我就问他,既然三藏十二部经典你都能懂,无想定和灭尽定的关系是什么?他们有什么不同?他就讲不来。因为灭尽定是罗汉解脱的定,无想定是凡夫没有思想的定,完全不同,但是都是定境。无想定是四禅天的定,四禅,无想无烦无热天。四禅八定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还往上走,才进入第四禅,叫无想定。第四禅的特点,就心能专注,叫心一境性,把心专注在一个境上,不动摇。你如果把心停留在念头没有生起来之前,一念不生,停留在这里,你试试看,停在那里,心专注在一个境上,你就发现,心没有动摇,却很清楚。它只是世间的一个定而已。有人以为这就是解脱了,这就已经开悟了。对不起,他变成外道了。无想定就是外道定,不但不能解脱,定境丧失,必堕三途。因为无想定,认为自己解脱,未证言证,是大妄语。
所以我们在同修之间,无论多么有道德的同修,你修证的境界呀,最好不要跟他谈。因为是凡夫,都有我执。有我执,就对你也很执着。你讲有境界,他没有的,他心生嘀咕;你如果讲出了,以为自己明白了,很欢喜,好象是大事一样,那么同修可能会劝谏你,叫你不要太高兴,但是他也不知道你是对是错。
那么我们多听闻佛法,多了解了佛法的道理,就知道,凡是会有进去、出来的这种境界,打坐的时候出现了,进到这个定境当中,不打坐的时候出来了;偶尔又感觉很明白了,哎,有时候转头又不行了……这些种种会出会入的,全部都是定境,一概不是见地。这是错把定境当作见地。
还有一些是把理解、解悟当成见悟。解悟是什么呢?就是给大家讲完这些心性的真实相状,我们把佛经读给大家听,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;“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、不垢不净,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”……乃至到最后,“无智亦无得”……把这些佛经的内容用白话给大家一讲,我们在脑子里面就开始仔细地规划,构造自己的思想体系。于是在那里想,哦,没有色,没有眼,没有耳……唉,这个世界一切全是假的;但是这一切又是佛性的妙用。把这些话都记住了。
然后有人就跑过来:师父,我见性了。我说你见到什么了?----我见到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。我说我没看到佛性的妙用啊。你看到什么啦?是不是眼睛出现幻觉了?他说这个杯子,这个杯子就是佛性的妙用。我说没有告诉你佛性的妙用的时候,从来没有人这样讲的呀,你叫一个不懂佛法的让他看看,他是不是说佛性的妙用?你的眼睛是不是看到跟他看的不一样呢?他说一样的。那一样的,你的佛性在哪里啊?杯子外面有佛性吗?杯子上面有佛性吗?杯子是空的有佛性吗?看到了没有?通过语言、思维学习来的,懂得了这句话。
就象苏东坡有首诗:人生如梦,一樽还酹江月。很多人:哎呀,人生如梦啊,不要跟他计较。你真能体会到人生如梦了吗?其实从来没有。我们觉得人生就是人生,很真实,怎么会如梦呢?所以没有体会到这个语言的本义,却能把语言拿过来,自己去想象的,想象一个道理来,想象的想出来说,这就是佛性的妙用。实际上,也是瞎说,就是听来的。你问他自己看到了吗?你们有没有看到?如果你在杯子上还看到别的东西,说明你眼睛花了,有毛病了。杯子上没有第二样东西。你怎么会看到一个佛性呢?在杯子上看?而且还说杯子就是佛性的用呢?但是佛菩萨告诉我们,祖师大德说,佛性就在六根门头放光,林林总总,都是佛性的妙用。他说是他的;你说是你的吗?所以很多人,特别是知识份子——我们在座的,几乎都是知识份子,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。你看看,我们第六意识太活跃了,就把听来的教理啊,不停地琢磨、琢磨,琢磨得玲珑剔透,无懈可击,然后把它搬出来告诉师父;我已经明白了。错了!这种错误完全是所知障导致的。
还有一些正在用功,我们找到了一个用功下手处,就是告诉大家,在一念不生,能见到了了分明,这个地方比较舒服。你如果承认这就是心性,也很容易,一把就抓住了。你从此不会再忧虑,不会再流浪。因为无论遇到什么痛苦,你只要体会到一念不生、了了分明,所有的痛苦都变成电影的影像,而不是你自己。这在世间已经极为难得稀有。纵然你体会到这点,其实,还是属于慧解上的解悟。解悟啦!----不要生退堂鼓,不要生退心。你能够体会到一念不生的样子,这个说明我们的大脑是很正常的。有些人,你跟他讲一念不生,他听不懂。一个念头都没有起来,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都听不懂。听懂,你要去感受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