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文阅读》
作者:古人
+ 加关注

《荣枯鉴》

字数:41612 阅读:59次 评论:0次

《荣枯鉴》是一本经典的汉族谋略著作。由五代宰相长乐老写成。五代宰相冯道一生仕唐晋汉周四朝﹐相六帝﹐因自号"长乐老"。《荣枯鉴》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,至于如何定义小人、如何防范小人、并最终战胜小人、读者可以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

内容简介

用曾国蕃的话说:"一部《荣枯鉴》,道尽小人之秘技,人生之荣枯,它使小人汗颜,君子惊悚……"其实,从《荣枯鉴》中可以发现,小人不是"惹不起"就能"躲得起"的,小人并非不可战胜的,小人的秘迹是有迹可循的,可以破解的,只有了解他,才可战胜他;洞悉其奸,才能防范在先,这是一部《荣枯鉴》给我们的启发。


但小人已经困扰了我们几千年,何不让我们也集中一下智慧和精力研究一下小人,给小人也制造一些麻烦,正如余秋雨说的:"研究小人是为了看清小人,给他们定位,以免他们继续频频地骚扰我们的视线。争吵使他们加重,研究使他们失重,逐步让他们处于待位状态,边缘状态,赘余状态……"

作者简介

《荣枯鉴》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,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。历仕后唐、后晋、契丹、后汉、后周四朝十君,拜相二十余年,人称官场“不倒翁”。好学能文,主持校定了《九经》文字,雕版印书,世称“五代蓝本”,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。

冯道(882~954),字可道,自号长乐老人;汉族,五代瀛州景城(今河北交河东北)人。其祖上有时务农,有时教书,地位都很低,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,酷爱读书,文章也很有水平。他沉稳忠厚,不挑剔吃穿,只知读书,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,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。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,还想称帝,冯道多次劝阻,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,幸好朋友相救,这才脱险。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,也变得圆滑了许多。

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,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,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,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。李存勖称帝(后唐庄宗)后,先升为郎中、翰林学士,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。不久冯道父亲去世,按封建法律规定,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。服孝期间,家乡闹饥荒,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,而是亲自下地劳动,也上山砍柴,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。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,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(后唐明宗),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,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。因为李嗣源的赏识,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,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。李嗣源死后,由李从厚(后唐愍帝)继位时仍然是宰相。当李从厚出奔卫州(今河南汲县)时,李从珂(后唐末帝)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,仍然被任命为宰相,后虽一度出为同州(今陕西大荔)节度使,一年后又任司空,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。
不久,石敬瑭(后晋高祖)勾结契丹灭了后唐,为稳定政局,又让冯道当宰相。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,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,后晋不设枢密使后,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,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,加司徒,兼侍中,封鲁国公,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。石敬瑭死后,石重贵(后晋出帝)继位,他仍为宰相,且加太尉,封燕国公。后出任匡国军(治同州)节度使,又徙镇威胜(治邓州,今河南邓县)。石重贵在景延广等人的支持下和契丹开战,大战了三次,最后终因杜重威投降而无兵可调,后晋灭亡,石重贵等也被迫流亡契丹。耶律德光(辽主)任命他为太傅,耶律德光北撤时也一直随从到了常山。

后晋开运四年(公元947年)在刘知远(后汉高祖)看准时机于太原称帝,建立了后汉政权。在位不满一年便去世了,其子刘承佑(后汉隐帝)继位,在后汉冯道仍然被授予太师,生活得自由又自。由于朝廷激烈的内争,邺都留守郭威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等举兵攻入开封,隐帝刘承佑被杀,后汉灭亡,郭威(后周太祖)在开封称帝,仍重用冯道出任宰相。郭威病死,由郭威的内侄和养子柴荣(后周世宗)继位。冯道因反对且讥讽世宗柴荣亲征攻打北汉,惹恼了世宗柴荣,让他负责修郭威的陵墓,当了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山陵使,陵墓修好后,冯道就病逝了,终年七十三岁。

《荣枯鉴》原文

圆通卷一
善恶有名,智者不拘也。天理有常,明者不弃也。道之靡通,易者无虞也。
惜名者伤其名,惜身者全其身。名利无咎,逐之非罪,过乃人也。
君子非贵,小人非贱,贵贱莫以名世。君子无得,小人无失,得失无由心也。名者皆虚,利者惑人,人所难拒哉。
荣或为君子,枯必为小人。君子无及,小人乃众,众不可敌矣。名可易事难易也,心可易命难易也,人不患君子,何患小人焉?

闻达卷二
仕不计善恶,迁无论奸小。悦上者荣,悦下者蹇。君子悦下,上不惑名。小人悦上,下不惩恶。下以直为美,上以媚为忠。直而无媚,上疑也;媚而无直,下弃也。上疑祸本,下弃毁誉,荣者皆有小人之谓,盖固本而舍末也。?? 富贵有常,其道乃实。福祸非命,其道乃察。实不为虚名所羁,察不以奸行为耻。无羁无耻,荣之义也。
求名者莫仕,位非名也。求官者莫名,德非荣也。君子言心,小人攻心,其道不同,其效自异哉。

解厄卷三
无忧则患烈也。忧国者失身,忧己者安命。祸之人拒,然亦人纳;祸之人怨,然亦人遇。君子非恶,患事无休;小人不贤,佘庆弗绝。
上不离心,非小人难为;下不结怨,非君子勿论。祸于上,无辩自罪者全。祸于下,争而罪人者免。
君子不党,其祸无援也。小人利交,其利人助也。道义失之无惩,祸无解处必困,君子莫能改之,小人或可谅矣。

交结卷四
智不拒贤,明不远恶,善恶咸用也。顺则为友,逆则为敌,敌友常易也。
贵以识人者贵,贱以养奸者贱。贵不自贵,贱不自贱,贵贱易焉。贵不贱人,贱不贵人,贵贱久焉。
人冀人愚而自明,示人以愚,其谋乃大。人忌人明而自愚,智无潜藏,其害无止。明不接愚,愚者勿长其明。智不结怨,仇者无惧其智。
君子仁交,惟忧仁不尽善。小人阴结,惟患阴不制的。君子弗胜小人,殆于此也。

节仪卷五
外君子而内小人者,真小人也。外小人而内君子者,真君子也。德高者不矜,义重者轻害。
人慕君子,行则小人,君子难为也。人怨小人,实则忘义,小人无羁也。难为获寡,无羁利丰,是以人皆小人也。
位高节低,人贱义薄。君子不堪辱其志,小人不堪坏其身。君子避于乱也,小人达于朝堂。
节不抵金,人困难为君子。义不抵命,势危难拒小人。不畏人言,惟计利害,此非节义之道,然生之道焉。

明鉴卷六
福不察非福,祸不预必祸。福祸先知,事尽济耳。
施小信而大诈逞,窥小处而大谋定。事不可绝,言不能尽,至亲亦戒也。佯惧实忍,外恭内忌,奸人亦惑也。知戒近福,惑人远祸,俟变则存矣。
私人惟用,其利致远。天恩难测,惟财可恃。以奸治奸,奸灭自安。伏恶勿善,其患不生。
计非金者莫施,人非智者弗谋,愚者当戒哉。

谤言卷七
人微不诤,才庸不荐。攻其人忌,人难容也。陷其窘地人自污,谤之易也。善其仇者人莫识,谤之奇也。究其末事人未察,谤之实也。设其恶言人弗辩,谤之成也。
谤而不辩,其事自明,人恶稍减也。谤而强辩,其事反浊,人怨益增也。
失之上者,下必毁之;失之下者,上必疑之。假天责人掩私,假民言事见信,人者尽惑焉。

示伪卷八
无伪则无真也。真不忌伪,伪不代真,忌其莫辩。
伪不足自祸,真无忌人恶。顺其上者,伪非过焉。逆其上者,真亦罪焉。求忌直也,曲之乃得。拒忌明也,婉之无失。
忠主仁也,君子仁不弃旧。仁主行也,小人行弗怀恩。君子困不惑人,小人达则背主,伪之故,非困达也。
俗礼不拘者非伪,事恶守诺者非信,物异而情易矣。

降心卷九
以智治人,智穷人背也。伏人慑心,其志无改矣。
上宠者弗明贵,上怨者休暗结。术不显则功成,谋暗用则致胜。君子制于亲,亲为质自从也。小人畏于烈,奸恒施自败也。
理不直言,谏非善辩,无嫌乃及焉。情非彰示,事不昭显,顺变乃就焉。
仁堪诛君子,义不灭小人,仁义戒滥也。恩莫弃贤者,威亦施奸恶,恩威戒偏也。

揣知卷十
善察者知人,善思者知心。知人不惧,知心堪御。
知不示人,示人者祸也。密而测之,人忌处解矣。君子惑于微,不惑于大。小人虑于近,不虑于远。
设疑而惑,真伪可鉴焉。附贵而缘,殃祸可避焉。结左右以观情,无不知也。置险难以绝念,无不破哉。



《荣枯鉴》原文及译文

圆通卷一:
善恶有名,智者不拘也(虽说善恶有它的定义,但具备真正智慧的人在做事时,绝对不会被善恶的观点束缚)。天理有常,明者不弃也(天下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,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自然规律)。道之靡通,易者无虞也(道理是圆融的,什么是圆融?就是通达的去顺应变化)。惜名者伤其名,惜身者全其身(珍惜名声的人名誉反而最容易受到损害,爱惜自己的人则可以得以保全自己)。名利无咎,逐之非罪,过乃人也(名利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,追逐名利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,以此来批评别人只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同而已)。君子非贵,小人非贱,贵贱莫以名世(尊贵的人其实没什么值得尊贵的,老百姓也没什么低贱的,尊贵还是低贱并不足以称道于世)。君子无得,小人无失,得失无由心也(社会地位高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什么,老百姓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,得失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)。名者皆虚,利者惑人,人所难拒哉(名誉都是虚的,只有利益才能真正诱惑人,这是人难以抗拒的本性)。荣或为君子,枯必为小人(成功富足了的人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,失败贫困的人肯定会沦落到小人之列)。君子无及,小人乃众,众不可敌矣(社会地位高的人永远是少数,老百姓永远是多数,多数人的力量永远不能轻视)。名可易事难易也,心可易命难易也(名誉是过眼云烟很容易发生变化,不要异想天开去改变客观现实,思想境界可以发生变化,但随着因缘果报流转的命运却难以更改)。人不患君子,何患小人焉?(社会地位的高和低没有什么两样,如果被名利束缚着活得很累,就不如做个小老百姓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)。 

闻达卷二 
仕不计善恶,迁无论奸小(做官或升职的标准,根本不是以善恶或忠奸来决定的)。悦上者荣,悦下者蹇(jian、跛意、不顺利)(能和领导搞好关系的,日子必定过得很滋润,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,困难肯定不少)。君子悦下,上不惑名(品德高尚的人能让老百姓高兴,可领导会因此而不高兴了)小人悦上,下不惩恶(喜欢讨好领导的人,群众可能会反感,但这样的反感并不能对你有任何损伤)。下以直为美,上以媚为忠(老百姓喜欢道德高尚刚直不阿的人,可领导会把喜欢谄媚、顺应的人当做忠诚)。直而无媚,上疑也;媚而无直,下弃也(道德高尚但不懂得去顺应领导,领导就会怀疑你的忠诚;但是当你无原则的去顺应领导,老百姓就会抛弃你了)。

上疑祸本,下弃毁誉,荣者皆有小人之谓,盖固本而舍末也(领导怀疑你的忠诚是灾祸的根本,老百姓抛弃你对名誉有影响,所以功成名就的人都难免名声不好,就是他们把实际利益看得比名声重要)。富贵有常,其道乃实(富贵的规律其实非常简单,就是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)。福祸非命,其道乃察(其实祸福并不一定是命中注定的,关键看你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)。实不为虚名所羁,察不以奸行为耻(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,就不要受那些虚名的束缚。善于去观察判断,就不要以奸诈为耻辱)。无羁无耻,荣之义也(有没有名声的羁绊和耻辱感的束缚,就是能不能显贵发达的根本原因)。求名者莫仕,位非名也(要是真想追求名声就不要去当官,因为好名声不是当官可以得到的)。求官者莫名,德非荣也(想当官就别管什么名声,因为道德高尚跟荣华富贵是矛与盾的关系)。君子言心,小人攻心,其道不同,其效自异哉(追求道德高尚就必须讲究人格定位,追求荣华富贵的人没有这种道德理念,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,结果当然不一样)。

解厄卷三 

无忧则患烈也(什么都不劳心,大烦恼就会上身了)。忧国者失身,忧己者安命(不过,为国家劳心的人,有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上。只为自己操心的人,却能快乐地安身立命)。祸之人拒,然亦人纳;祸之人怨,然亦人遇(灾祸之事不是人想要的,但有些灾祸之事的确是自找的;虽然每个人都讨厌灾祸之事,但每个人都难免碰上)。君子非恶,患事无休。小人不贤,余庆弗绝(虽说道德高尚的人不做坏事,但灾祸之事接连不断。而人品低下的人不干好事,却能够快快乐乐左右逢源)。上不离心,非小人难为;下不结怨,非君子勿论(因此,如果让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,不做小人就肯定做不到。但是要想让老百姓不怨恨自己,没有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谈都别谈)。祸于上,无辩自罪者全。祸于下,争而罪人者免(所以,领导要找自己麻烦的时候,就不要去为自己辩护,这样才能保全自己。但如果是出了事故可能会追究责任时,就只能抢先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,才能不承担责任)。君子不党,其祸无援也。小人利交,其利人助也(要知道道德高尚的人不爱拉帮结伙,所以灾祸之事一旦发生,愿意伸手拉一把的人非常少。而因为小人善于交结,有一大帮朋友,所以发生灾祸之事时不乏尽全力帮忙的人)。道义失之无惩,祸无解处必困,君子莫能改之,小人或可谅矣(从某些方面来说,不讲道义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实际的不利,而有了灾祸之事没人帮忙可就必然倒霉。因为做道德高尚的人没有任何好处,所以,别人选择去做小人,的确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)。 

交结卷四 

智不拒贤,明不远恶,善恶咸用也(具备真正智慧就不会拒绝好人,也不会疏远坏人,因为这两种人都可以帮助你成就事业)。顺则为友,逆则为敌,敌友常易也(一般说来,都会拿顺应自己的人当朋友,拿反对自己的人当敌人,其实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,因为由于时间、地点、需要的不同,朋友和敌人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)。贵以识人者贵,贱以养奸者贱(用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,肯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。同样的道理,用轻贱的心态去对待别人,日后难免遭受别人的轻贱)。贵不自贵,贱不自贱,贵贱易焉(如果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不自重,如果贫贱的人也不自己看不起自己,时间长了,贵和贱就该互相掉换了)。贵不贱人,贱不贵人,贵贱久焉(如果尊贵的人永远不会看不起别人,如果潦倒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去尊重别人,贵贱就有可能这么一直延续下去)。人冀人愚而自明,示人以愚,其谋乃大(如果有人希望别人愚痴而自己聪明,但他还是成天装愚痴给人看,这样的人可能是城府极深)。人忌人明而自愚,智无潜藏,其害无止(如果有人不满意别人比自己更有聪明才智,就自己耍小聪明,这样的人纯属自己找不自在)。明不接愚,愚者勿长其明(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和愚痴的人交朋友,因为和愚痴的人交朋友,绝对不会让自己变得更聪明)。智不结怨,仇者无惧其智(但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去跟别人结仇,因为一旦结仇,他们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就怕你)。君子仁交,惟忧仁不尽善。小人阴结,惟患阴不制的(道德高尚的人用仁义与人交朋友,而且还惟恐自己做得不够尽善尽美。道德不怎么高尚的人与人交往喜欢耍阴谋诡计,因为不耍阴谋诡计,目的就达不到)。君子弗胜小人,殆于此也(那些讲究道德底线的人,一般斗不过那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人,而且常常要吃他们的亏,就是因为如此)。 

节仪卷五 

外君子而内小人者,真小人也(外表一幅真人君子道貌岸然的作派,而内心全是阴谋诡计的人,就是真正的小人)。外小人而内君子者,真君子也(做事手段并不比喜欢耍阴谋诡计的人差,但内心却有着慈悲情怀的人,才配称之为真君子)。德高者不矜,义重者轻害(道德高尚的人以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为底线,所以就不知道保重自己。而看重仁义的人因为太重仁义,所以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以及可能面对的伤害)。人慕君子,行则小人,君子难为也(人们都仰慕道德高尚的君子,但其行为又都是小人所为,这是因为做君子会非常非常累,很难做到)。
  人怨小人,实则忘义,小人无羁也(同样的道理,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,实际上做的事却不仁不义,因为做小人会非常自在)。难为获寡,无羁利丰,是以人皆小人也(这样一来,道德高尚的人因为道德高尚而守穷,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因为无所顾忌占尽便宜,所以,大家都没有道德底线而去做小人了)。位高节低,人贱义薄(有人说社会地位越高,气节越低,这是因为要保住地位。而人贫穷了,也就顾不上义气了,这是因为首先要活下去)。君子不堪辱其志,小人不堪坏其身(道德高尚者最受不得诽谤、屈辱,而道德不怎么高尚的人,他所追求的却是身体感官上的快活,最怕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)。君子避于乱也,小人达于朝堂(所以,道德高尚的人受到屈辱就躲起来隐居去了,道德不怎么高尚的人却会因此而显达于朝廷)。节不抵金,人困难为君子(的确,人格操守的气节比不上金钱实在,所以,人穷了便讲不起气节)。义不抵命,势危难拒小人(同样的道理,义气也没有活着重要,所以,为了活命也就没有办法不做小人)。不畏人言,惟计利害,此非节义之道,然生之道焉(这样一来,就会不管别人怎样说,而自己的利益存亡才是硬性指标。真的,这不是讲不讲气节仁义的问题,而是能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)。

明鉴卷六 

福不察非福,祸不预必祸(生在福中不知道珍惜就不是福气,福气也不会长久,但如果祸事来临还不知道躲避,那就肯定要倒霉)。福祸先知,事尽济耳(假如福祸都能提前预知,就可以平平安安地过日子)。施小信而大诈逞,窥小处而大谋定(小事情上讲信誉,就能使大阴谋得逞,多注意细节,大决策就能搞定。)事不可绝,言不能尽,至亲亦戒也(凡事不可做绝,凡言不能吐尽,即使是至亲好友也要小心)。佯惧实忍,外恭内忌,奸人亦惑也(心里有气也要忍着,假装畏惧,心里在恨也得藏着,假装恭敬,如果能这样做,纵是喜欢耍阴谋诡计也会被迷惑)。知戒近福,惑人远祸,俟(si、等待机会)变则存矣(知道假装畏惧就可以得到好处,懂得假装恭敬就可以远离灾祸,这样的人再遇到什么变故都没有危难)。私人惟用,其利致远(只要跟用得上的人都套交情,就可以长远的对你自己有利)。天恩难测,惟财可恃(别指望永远得到领导的保护,因为在利益面前谁都靠不住)。以奸治奸,奸灭自安(用恶人去整治恶人,坏人被治服后,整治恶人也知道了厉害,照样也就变老实了)。伏恶勿善,其患不生(治服恶人以后,就再不重用被治服了的这个恶人,这样他就再也干不成什么坏事了)。计非金者莫施,人非智者弗谋,愚者当戒哉(计策不管用就不能一条道走到底,自己没有聪明才智就不要去耍阴谋诡计,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切记切记)。 

谤言卷七 

人微不诤,才庸不荐(对职位比自己还要低的人,没必要给他提意见,同时,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要给领导推荐)。攻其人忌,人难容也(如果想攻击别人,就找到他最遭人羡慕、嫉妒的那一个点,这样的话,所有的人容不下他)。陷其窘地人自污,谤之易也(或者想办法把他推到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,别人就会替你攻击他,这是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诽谤办法)。善其仇者人莫识,谤之奇也(再就是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,因为他们早晚会攻击他,而且别人还不知道跟你有关系,这应当说是算一个诽谤人奇招)。究其末事人未察,谤之实也(再就是把他干过的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小事情,挑出毛病来公诸于世,也是个行之有效的毁谤办法)。设其恶言人弗辩,谤之成也(再就是到处散播他的种种坏话,而且真真假假的让他无法分辨,这也算是可以使毁谤直接成功的办法)。谤而不辩,其事自明,人恶稍减也(遇到诽谤能选择沉默,当事情慢慢清楚后,别人的厌恶或许能稍微减少一些)。谤而强辩,其事反浊,人怨益增也(如果遇到诽谤强行争辩,那么只能是越描越黑,结果是别人的怨恨和厌恶越来越多)。失之上者,下必毁之;失之下者,上必疑之(如果领导对你的的印象不如以前了,同事们就可能开始对你不满。换句话说,如果同事们都对你不满意了,那么领导也该产生怀疑了)。假天责人掩私,假民言事见信,人者尽惑焉(借助领导来攻击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,或者借助同事们的舆论来讨取领导的信任,这样的办法,任谁都得上当)。

示伪卷八 

无伪则无真也(没有虚假,也就没有真实)。真不忌伪,伪不代真,忌其莫辩(其实真的并不怕假的,因为假的无论如何也真不了,怕的就是真真假假掺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清楚)。伪不足自祸,真无忌人恶(如果虚伪得不能到位,就会自己惹祸上身,但如果真诚要是到了无所忌讳的地步,却也是件让人讨厌的事情)。顺其上者,伪非过焉(顺应领导的意思去行事,哪怕是假装的也没有关系)。逆其上者,真亦罪焉(但要是悖逆领导的意思行事,尽管是真诚的,到头来也是惹烦恼上身)。求忌直也,曲之乃得(提什么要求千万别说的太直白,要学会曲里拐弯的用点技巧才容易成功)。
拒忌明也,婉之无失(同样的道理,拒绝什么要求也别有什么说什么,委婉点儿照样能达到目的又不会得罪人)。忠主仁也,君子仁不弃旧(所谓的“忠”,主要指的是“仁”,道德高尚者自然“仁”而且不忍弃旧,当然也就是“忠”)。仁主行也,小人行弗怀恩(所谓的“仁”,主要指的是用行为来感恩,而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绝对不会通过行为来感恩)。君子困不惑人,小人达则背主,伪之故,非困达也(有道德底线的人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耍手段骗人,没有道德底线的人一显达,就会背着领导耍花招,这是做人虚伪不虚伪的原因,跟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)。俗礼,不拘者非伪;事恶,守诺者非信。物异而情易矣(如果是虚礼俗套,不去遵循也不算是什么虚伪。但明明不是什么好事,还说一不二的也算不上什么诚信。所以,具体问题得去作具体分析)。

降心卷九 

以智治人,智穷人背也(用心计来进行管理,什么时候没有心计使用了,别人也就不服你了)。伏人慑心,其志无改矣(其实,收伏人首先要收伏其心,只能是用道义将他们慑服住,让他们的志向不会改变,目的就达到了)。上宠者弗明贵,上怨者休暗结(如果自己被领导宠信,就一定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但如果自己被领导瞧不起,可千万别私下拉帮结派和领导作对)。术不显则功成,谋暗用则致胜(不显山不露水的权谋手段才容易成功,因为搞权谋手段要知道不用则隐蔽,用则致胜)。君子制于亲,亲为质自从也(其实每个人都有弱点,道德高尚者的弱点在于他们珍爱亲情,把他们的亲属搞定了,他们也就曲从了)。小人畏于烈,奸恒施自败也(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就不一样,因为他们害怕比他们更狠更毒的人,以狠毒制狠毒,他们也就服了)。理不直言,谏非善辩,无嫌乃及焉(有道理也不需要争个输赢,给领导提意见更不需要争辩,因为,只要不遭人讨厌目的就能达到)。情非彰示,事不昭显,顺变乃就焉(其实不管是什么态度或是做什么事情,都没必要先弄得路人尽知,只有顺应形势等缘分到了才可能成功)。仁堪诛君子,义不灭小人,仁义戒滥也(“仁义”二个字,不知道拖累了多少讲究道德底线的人,对不讲道德底线的人却不起任何作用,所以,“仁义”一定不能随意滥施)。恩莫弃贤者,威亦施奸恶,恩威戒偏也(因此,好处别忘了那些讲究道德底线的人,惩罚也别忘了那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人,奖惩我们都要按照游戏规则来)。

揣知卷十 

善察者知人,善思者知心(善于观察才能去了解别人,善于思索才能去理解别人)。知人不惧,知心堪御(只有了解了别人你才能无所畏惧,也只有理解了别人你才能知道怎样去进行提防)。知不示人,示人者祸也(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藏才隐智,不懂得藏才隐智会给自己带来烦恼)。密而测之,人忌处解矣(不仅仅需懂得藏才隐智,还要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这样久而久之,别人对你的嫉恨之心就会慢慢消除掉)。君子惑于微,不惑于大(做君子的可以在小事上糊涂一点没有关系,但在大事上绝对不能糊涂的这个道理)。小人虑于近,不虑于远(小人们一般都在眼前的事情上患得患失,未来的事情就会考虑得少)。设疑而惑,真伪可鉴焉(一旦掌握了这个规律,再找些机会看看他们的反应,这样就可以知道谁真诚谁虚伪,谁君子谁小人了)。附贵而缘,殃祸可避焉(然后,要认准有前途的人,去把关系搞牢固一点,以后的祸事就自然避免了)。结左右以观情,无不知也(再就是多结交可以结交的朋友,并注意各种消息,这样就没有不知道的内幕了)。置险难以绝念,无不破哉(如果能够做到时时如同身处险境并常心存忧患思识,还要放弃不可能实现的妄想,就可以攻无不克、战无不胜的左右逢源了)。

正统不容的人生智慧——读《荣枯鉴》
道义是社会生活的必须,否则,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”。但道义绝不能靠说教来建立,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常识。罗素就很实事求是,他说:“延绵了许多世代的动荡不宁,尽管能够容许少数人有着极高度的圣洁,但它确乎是敌视体面的公民的平凡的日常德行的。”也就是说:如果世风浇薄,应该从社会动荡中去找原因。而在儒家文化和皇权专制的通力合作之下,中土强调的是“人而不仁何以为人”,宣称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”,连《增广贤文》这类总结人情世故的东西都被视为洪水猛兽,看似言说崇高以明大义,实则蒙蔽民智以驯羔羊,是史官文化及其驯导的“集体无意识”的一大特色,渊源国粹,至今依然:小说家捅了一句“逃避崇高”,顿成千夫所指;经济学家说了句“为富人说话,为穷人办事”,被揪着前半句话骂得狗血淋头;中学老师对学生说:“只有升学才有希望升官发财娶美女”,马上就饭碗不保;从多如牛毛的历史事实中概括一些“潜规则”,就成了“歪曲历史、误导大众”---“精神文明”在这样地建设着,谁还敢来挑明皇帝穿没穿衣裳呢?当此之际,有人来出《荣枯鉴》,把史官文化筛子下的这条漏网之鱼放归生活,真是恰逢其时。

《荣枯鉴》为五代时的“四朝元老”冯道所著,全书分十卷,分别名之谓“圆通”、“闻达”、“解厄”、“交结”、“节义”、“明鉴”、“谤言”、“示伪”、“降心”、“揣知”,一开卷就直截了当:“善恶有名,智者不拘也。天理有常,明者不弃也。道之靡通,易者无虞也”,把“原则”的“不拘”和“变易”视为当然,以这样直言不讳的“义理解构”开宗明义,奠定了全部言说的基调。全书约三千言,除了“君子”、“小人”这两个名词似源儒学本义外,几乎于礼教无涉。

它言说“圆通”,不批“圆通”,只说“名者皆虚,利者惑人,人所难拒哉……名可易事难易也,心可易命难易也,人不患君子,何患小人焉?”---说法是空的,利益的诱惑是实在的;说法变来变去,人们该怎么办还怎么办---揣诸生活常识,你说是耶非耶?

它透视“闻达”,不作褒贬:“悦上者荣,悦下者蹇。君子悦下,上不惑名;小人悦上,下不惩恶……上疑祸本,下弃毁誉,荣者皆有小人之谓,盖固本而舍末也。”---一个人是受上峰赏识还是受下民拥戴,其命运就大不相同;看重名节毁誉的君子与看重利害得失的小人,其生活遭遇否泰悬殊---在一个权力本位且由最高权力者“口含天宪”的社会结构中,这是不是事实?

它试图“解厄”,冷峻异常:“忧国者失身,忧己者安命……君子不党,其祸无援也。小人利交,其利人助也。”---注重道德操守的“君子”容易招灾惹祸,善于搞利益交换的“小人”却每每如鱼得水---古往今来,这样对比鲜明的事例,难道还少吗?

它剖析“结交”,不留情面:“顺则为友,逆则为敌,敌友常易也……人冀人愚而自明,示人以愚,其谋乃大;人忌人明而自愚,智无潜藏,其害弗止。”多附和人家就广交朋友,说人家的不是则容易树敌;装傻守拙容易谋得利益,而显得聪明了往往要吃亏---以此衡量各自接触过的种种“圈子”,把“对不对”的判断暂时放到一边,你说这些话准还是不准?

它拆解“节义”,坦率清晰:“位高节低,人贱义薄。……不畏人言,惟计利害,此非节义之道,然生之道焉。”---爬得高的人肯定付出了道德上的代价,地位低的人很难追求什么崇高目标;多算计利害而少一些道德顾忌,或许不合什么风范,但这是过好日子的窍门---我们将社会阶梯上下打量一下,或者看看“守法都成竞争劣势”的非规范竞争现实,还能说它是瞎话吗? 

象这样冷峻、客观、低调、切实的陈述和分析,《荣枯鉴》中比比皆是,如果一一引述,这帖子就太长了。但我在写这篇读后感时,写着写着就生了推荐之心,唯愿所有心性良善尚却不谙世情的朋友都来读读这本书。因为,象这样的言说方式,从难以回避的生活现实中剖析真实,与揪着人离地的说教大唱反调,在我们这个崇尚“文以载道”的文化中,本来就很少见,再加上一些人奉行什么“教育人、引导人”的“舆论导向”,真话就更不易听到。但空洞的教义无助于严酷的生活,轻信高调甚至是打拼人生时的美丽陷阱,这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,早已是心照不宣的常识。缄口不宣易,而违拗常识难,于是就阳奉阴违,说一套做一套,昧良心说假话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,反而从根本上摧毁了道德底线,其结果就是越来越普遍的道德沦丧,让口是心非成了社会常态。李贽批评明朝士大夫们“阳为礼教,阴为富贵”;严复感慨“华风之敝,八字尽之:始于作伪,终于无耻。”---验之于当今,历史的积弊到底是在减少还在增加呢? 

为此,我从《荣枯鉴》其后五卷中各摘一句罗列于后,是良药还是毒饵,请诸君自品---
“事不可绝,言不能尽,至亲亦戒也。”(明鉴卷六)
“失其上者,下必毁之;失于下者,上必疑之。”(谤言卷七)
“求忌直也,曲之乃得;拒忌明也,婉之无失”(示伪卷八)
“仁堪诛君子,义不灭小人,仁义戒滥也。”(降心卷九)
“君子惑于微,不惑于大。小人虑于近,不虑于远。(揣知卷十)

冯道生活的五代,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。他出生寒微,也曾仕途坎坷:坐过牢,打过仗,遭过权贵之嫉,三遇亡国之祸,还替“儿皇帝”石敬塘出使契丹,颇似黄郛替蒋介石的“交涉日本”,帮得罪不起的当家人背了千古骂名。但他终能履险如夷,得以善终,在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四个王朝都官至宰相,位极人臣。《旧五代史·冯道传》赞曰:“道之履行,郁有古人之风;道之字量(器量),深得大臣之体”,可以想见其当年的官声很不错;《新五代史》载:冯道死后,“时人皆共称叹,以为与孔子同寿,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。”冯也自命“长乐老”,在《长乐老自叙》中对一生颇为自得。从以上所述来看,他似乎有骄傲的理由。将自己在乱世中远害全身的心得写下来,供他人参考,不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智慧总结吗?

在正统史官们的笔下,“长乐老”的形象并不好。这固然与冯道“事四朝,相六帝,可得为忠乎”的履历有关(见于薛居正:《旧五代史·冯道传》中的评价),但这种将生活放在礼教之上的态度,也是遭人诟病的重要原因。欧阳修编《新五代史》时,斥冯道为“无廉耻者”;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更骂他是“奸臣之尤”;一直到范文澜写《中国通史》,仍不胜鄙夷地说:“想到冯道,就会想到官僚是多么可憎的腐朽物”。史官们骂他,认为他的多变无节的政治表现,是不可饶恕的品格问题,但葛建雄教授在其所著的《乱世的两难选择》中说得好:“冯道一生所事四朝,合计不过三十一年,如果他生在康熙、乾隆时代,他的一生仕途,刚刚超过皇帝享国时间之半,不用说换代,还等不到易君……冯道除非住进桃花源,或者悠游林下,否则总得为这些皇帝效劳。”---换句话说,是皇帝们自己不争气,没法让身为宰辅的人尽忠,不幸而伴上了这些目不识丁、鲜廉寡耻而又杀人不眨眼的皇帝,不愿象王子比干、范滂、李膺那样的愚忠,有何不可呢?如果以为唐末帝李丛珂、晋出帝石重贵、汉隐帝刘承佑这些末代君王丢江山都是冯道不尽职守,那岂不是要周恩来代毛泽东为“文革”负责? 

与史官们大义凛然的苛责不同,与冯道同一时代的人,多赞誉他的品行修养和从政才能。为政之才,不必多论,即以德操言,冯道“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”,行军时与士卒同吃同住,领俸禄便与随从和仆人共享;同僚抢了个民女送给他,要他纳以为妾,他却把民女送还其家长;大军俘获了敌国的女眷,他把她们保护在尼姑蓭中;居丧时不仅亲事稼穑,倾家赈灾,而且悄悄替人家耕种荒地,还不受谢---这些是说私德。在仕途中,他第一次坐牢就是因直谏刘守光不要称帝而获罪,临死前又因力阻周世宗劳师远征而遭嫌,可见其为官并非如范文澜所说的“观望形势,计算利害,谋而后动,丝毫不差。”在长达30余年的官宦生涯中,除了对矜骄的安重海不予提醒听其惹祸身亡、替造反的郭威诱骗后汉王族刘贇,并无其他恶行,多的是劝君勤政、讽君悯农、谏君勿行轻躁的“直臣”所为;而且自担任宰相后,提拔重用的多是“孤寒士子、抱才业、素知识者”,对那些品行不正、办事浮躁的世家显贵则多有抑制---这些事例,史实铭在,范文澜却说人家“舍弃败弱,奉还胜强,按照时机来做,不过早也不过迟,被舍弃者来不及怨恨,被奉还者正适合需要,他就这样避免危害,长享富贵”,显失公平。司马光在“通鉴”中就说冯道:“人莫测其喜愠,滑稽多智,浮沉取容……依违两可,无所操决。---一个“史学权威”,一个恪守礼教的封建权臣,持论如此一致,不禁令人慨叹:千载倏忽,一脉相承!但年复一年、代复一代的“唱高调”,效果又如何呢? 老子说:“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生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,国家昏乱,有忠臣这样的吊诡,就是实践的回答。

《荣枯鉴》的主要意图是为“高管”们提供给一种处事和办事哲学,首先对“君子”和“小人”的行为作了客观分析,“君子”和“小人”各行其道,各得其所,无须被善、恶观点所束缚。如:“善恶有名,智者不拘也”“仕不计善恶,迁无论奸小”,“君子非贵,小人非贱,贵贱莫以名世。”其次是如何辨别“君子”和“小人”,最后是如何使用“君子”和“小人”,这些观点都基于“圆通”、“顺达”的旨要,是“王道”管理者必备心法…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