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禅心密印 2010》
作者:达照法师
+ 加关注
第十章 参禅悟道几多时

第三节 参禅悟道几多时

字数:13454 阅读:18次 评论:0次

  参禅的人如果不能悟道,那就是: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”。当然在这一期的生命中,我们遇到了佛法,你不知道你的力量积到哪一天会爆炸,也可能在死亡的最后一刹那爆炸了,我们也值得;也可能你在打七完了最后一枝香,最后一次开静的时候,你打开了。所以我们既不要存着期待的心,也不要失去信心。

一、阿难尊者的故事

  阿难尊者跟佛几十年,释迦佛讲的所有法他都听过,最后佛陀涅槃,五百大阿罗汉弟子要结集经典时,他才证得一个初果罗汉,大迦叶当时还批评阿难,揭他有几条罪过。

  这五百大阿罗汉,在灵鹫山的七叶窟里面结集经典。为什么要结集,就是佛已经入灭了,佛讲过的法、戒律,当时没有文字、没有书本记录下来,那么时间久了恐怕以讹传讹,所以这些五百阿罗汉,就商量在一起,都是大圣人,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,确定哪些话是佛亲自说的。

  那么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,记忆最好,佛讲过的所有的话他都能记住,这叫一遍记,在中国历史上智者大师的一个弟子,灌顶大师也有这种功夫,讲一遍他都全记住了,我们讲了多少遍也记不住,那么他有这样的一个记忆功能,可是没有好好地参禅,没有参究,至于佛入灭了,他还只证一个初果罗汉。

  释迦佛在世时,在家的弟子,证初果罗汉的是非常之多,出家人大部分也都证得四果罗汉,二果三果更是不计其数。所以阿难尊者有点伤心,懂得这么多,多闻增我见,听了很多但是增加了我慢,觉得我什么都懂,你们不懂,但就是不好好用功修行。

  当时这五百阿罗汉在这个山洞里面,把一个大石头用神通搬过来,把洞口堵住,阿难尊者想进去,这初果罗汉没有大神通,进不去,这些大阿罗汉说:“你现在还是一个小罗汉,不要进来了,我们都是大圣人才有资格,结集这个经典的。”

  阿难心里有数啊:“佛讲的法只有我记住,你们大阿罗汉也没有记住。”大阿罗汉虽然有神通,但是这个记忆不一定有,漏是尽了,但因为阿赖耶识的所有功能,并没有真正开启,所以大乘佛法要讲见佛性,要见到阿赖耶识里面,所有的善根习气种子,大菩萨可以把过去所听过的,全部翻出来,这些大阿罗汉还没有这个功能。

  阿难尊者就赶紧花七天时间好好用功,这也是我们佛教史上能查到的,有具体的打七的来源。他难过啊:道理都懂了,生死还没有真正地彻底了。因为初果罗汉还要七返人天,所以不算真正了生死,但是他已经是圣人,不再受三恶道之苦,阿难尊者通过七天的用功,结果一无所获,用功谈何容易啊!什么都懂了,用了七天了,什么都没有,他就很灰心,灰心丧气地看到自己每天精进用功,连睡觉都不睡,日夜兼程,到了七天了还没有消息,他想想,垂头丧气地说:算了算了!往床上躺一下,七天过去了,要休息一下,结果他的身体还没有靠到床上,在一半的时候就证四果罗汉了,大彻大悟了,这就是机缘成熟了。

  无独有偶,天台宗的二祖慧思大师,遵从《法华经》夏天三个月安居,也是在那里用功修行,诵《法华经》,行法华忏,观察诸法实相,三个月下来一无所获,想想有点伤心,懒洋洋地往墙上一靠,靠到墙上他就证法华三昧了。

二、用功之道

  所以有时候你用功用得紧啊,紧处要松、松处要紧,就是熟能生巧,熟处转生,生处转熟。

  熟处转生就是我们对于财色名利、人我计较、身心感受太熟悉了,你要把它转生。对自己感受慢慢地不知道了,吃饭的味道不知道了,法师讲什么不知道了,平常太熟悉的地方一定要给它转生,注意力转移。原来的熟处都有惯性、都有套路,都是已经被别人安装了一双有色的眼镜,所以要从熟处转生。

  生处转熟就是:参究的功夫提不起来;原来自己讨厌的那些境界,贪嗔痴或者是妄想,我们非常地不喜欢,这个时候你要转熟,这一切来就来、去就去。所以修行在正参究之际是与自己斗,人家是:“与天斗其乐无穷,与地斗其乐无穷,与人斗其乐无穷”,我们佛法是与自己斗其乐无穷。

  你看看自己内心中的这些,能产生各种局限狭隘烦恼痛苦的心思,根源在哪里,能参到真明白了,这个机会、机率是非常少的。所有轮回众生经历的时间和空间,三恶道、三善道轮回的次数,受苦的情况,无穷无尽,不可思议,难以言说。人生不如意事都十有八九,何况是三途恶道。

  如果我们静下来观察到内心中,专门跟自己作对的那些念头,专门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那些情绪,就已经是千疮百孔,基本上一生中让自己能够感受到、捕捉到的快乐情绪,是非常稀少的,除非你有禅定的功夫,经常处在定境。

  即便是世间的禅定、生活的安逸,那也只是盲目地乐观,你以为自己过得很好,其实无常大患紧跟身后,黑白二无常的鬼啊,紧跟着我们的身后,它随时都有可能把你抓了去,死亡随时会到来。但是我们对自己两眼一抹黑,对这种什么都不知道的生命的愚痴、无明,却无能为力。

  所以参禅的人什么时候、什么机会才能悟道?就是从听闻佛法开始种一点善根;又经历无量劫,对佛法有兴趣,这善根就大一点;有了兴趣未必去学习,这中间又要经过无量劫;等肯学习了,未必去修行。

  你看多少人觉得佛教好,心里也知道,你让他修行,让他来改变自己的生命,彻底了知内在的本质,他没门!他还是紧跟着生活的五欲六尘走。又要经过无量劫,等他懂得修行,要修行了,能否遇到正法、遇到明师,遇到好的道场或者环境,让自己踏心地去修行,真正因缘成熟,让自己各方面条件都够了,找到一念不生的地方,这中间又经过无量劫。

  我们一次一次地去参禅,去认识到一念不生,就算认识到了,业力种子一翻腾,马上又淹没在生死的苦海。

  所以大家如果明白打七,放下全部的身心世界回到当下,这在无量劫中是属于殊胜中极为殊胜,为什么讲百千万劫难遭遇?如果没有强大的善根业力,善法的力量,我们不可能会回到你心的当下,天堂地狱都是被妄想我执所充斥的,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以我为核心的世界,见色闻声无非是增加欲望,逃离痛苦,层层把自我包裹起来。你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,像作茧的蚕把自己捆得那么死,要想脱颖而出,想化成蝴蝶化成飞蛾,没有时机因缘焉能得到!

  所以参禅的人一定要认识到:无量百千万亿劫这一期的生命,是暇满人生,意义重大,就是以后的生命是否还有奔波,是否还有被动地受苦,就看你现在当下的一念心。现在这一念心退下堂来了,以后你的身心还是被动地去受苦,所有的苦都不是我们愿意受的,但是当业力成熟的时候,你不想受也由不得你,“生老病死谁替得,咸酸苦辣自承担”,哪怕是一个蚊子叮你,别人也替不了,所有一切行为感召的结果,全都由自己强烈的我执去承担。

  解脱道的佛法,在认识到一念不生之前,可以通过第六意识的观想,先确定无我的知见,再进一步于生活中磨砺自己的习气,慢慢地把心中的一切毛病消除掉。所谓“行善如园中草,不见其增,日有所长”,大家在做功夫,就像你院子里的小草,你看不到它增加什么,但是它每天都在长;“为恶如磨刀石,不见其减,日有所损”,就是你如果不用功,一念心随自己的贪欲和嗔恨走了,你看自己好像得意,也没有损失什么,比如说你现在不用功,回去睡大觉,你看着也差不多,也没有损失什么,但是不见其减,日有所损,你看不到,但是你生命的质量、生命的趋向完全不同。

三、参禅悟道的三个境界

  参禅受用要分三个境界。

  第一步就是破本参。破本参是破什么?就是你看一念不生之前,参住这个话头,追究这个疑团。疑团打破了,悬崖撒手,丧身失命,天地广大,无家可归,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立足。所以禅师说:去年穷不算穷,去年穷是没有立锥之地,今年穷才算穷,今年穷连锥也没有了,去年那个锥还不知道往哪里下,现在连锥都没了。

  就是昨天告诉大家的:“念佛是谁问者知”,问的这个人,不但所参的那个一念不生之前的境界,犹如虚空幻影,原来看镜子里面有东西,看了半天你才知道,镜子只是一个反光作用,里面啥也没有,那个是所看的没有,能看的也彻底透过了。放下自在、能所双亡就是达到了打破本参的境界。

  所以参禅要悟道,悟到什么?就是所参的这个东西,现在我们用语言讲来实实在在,大家去感受也明明白白,可是你参,再参下去,参到最后,你发现能参所参虚空粉碎,因为虚空还有个概念,这个概念也粉碎了,不但没有立锥之地,而且是这个锥也没有了,放舍根尘,无牵无挂。

  悟道的这个人如果过去听过无我的道理,相似地在境界上体会过,已经认准无我的涅槃是生命的真相,而现实的种种五欲六尘纯是幻想的结果,因为世间的价值观念随时在改变,没有一定,真理是不变的,不停地在改变的这些全是客尘烦恼,他懂得这个道理,一旦是参破了,他是如获至宝、欢天喜地,可以庆快平生;如果还没有听过这种法,没有做过思维观察,那一旦看到了能所双亡、无我无人,他内心自然生起极大的悲感,为什么要伤心、痛哭流涕?就是过去无量劫以来,把这个“我”当着宝贝,所有的一切都围绕“我”去展开,而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承认,这一切法原本无“我”,过去随时随处紧抓不放的宝贝,好像被摔破了,怎能不伤心呢,这是悟道的破本参的人。

  如果大家发过大乘的菩提心,希望在自我解脱的时候,能够回转根尘,回到现实度一切众生,使众生也从种种痛苦颠倒当中解脱出来,那么就需要破重关。

  重关怎么破?事实上破重关就是不住涅槃、无话可说。本来看到涅槃是无相的,大家如果有大菩提心的善根,当你一旦看到了无我,身心的重担卸下来,你接下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度一切众生,你已经没有各种忧伤痛苦,就很想去为众生分担这种忧伤痛苦。

  但是分担的时候又难免会做错了一些事情,后得分别智不够,所以菩萨在破重关的情况下,要修习一大阿僧祇劫,那不是简单的,那个跟我们现在要了生死的难度不相上下。我们要了生死,还是自己一个人的生死问题,菩萨要在破重关以后,要能够圆融自在,那要为一切众生解决问题,这谈何容易啊!

  对他好他粘着了,对他不好他又脱离了,就像你手上抓的鸟,抓紧了它死掉了,放松了它又跑掉了,自己用功是如此,你要度众生也是如此。你对他好,他马上把你当亲人看,粘着了,使他增长了另一重执著,你对他稍微冰冷一点呢,他跑得远远地,又不接近你,又不喜欢听法了。

  所以度众生对于破重关的菩萨来说,是他要学习的课程,从这里悟到的是大乘的菩提道,只到第三个阿僧祇劫圆满,才是真正地圆融自在。

  我们大家如果有大乘根性,度众生的愿望又非常的强烈,参禅参到关键时刻,不但自己在参无我,同时也在参一切众生的无我,不但自己定力好了以后,慢慢观察到自己的身心感受都是有前因后果,而且也看到了其他众生在事相上各种各样的前因后果,他生这个病原因在哪里,他会有这种烦恼,他的毛病在哪里,慢慢地观察,慢慢地呈现,慈悲心越重心越细。

  当你一旦打破虚空,那就本参重关一起透,只是两个念头:第一个念头自我没有了,第二个念头众生也是无我,两个念头就经历了两大阿僧祇劫,所以禅宗有破重关的功夫,当然末后牢关是圆成佛道,那么我们大家就要知道,参禅悟道几何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