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又到了第二七的第二天,离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近,每分每秒都在消耗着光阴,我们大家懂得念佛的是谁,懂得持咒的是谁,那就是要客随主便,不能再随外界的客尘烦恼流转生死。
一、为什么参禅
明白参禅的人,就只在一念未生之前立定脚跟,所谓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扎根原在破岩中,千磨万击还坚韧,任尔东南西北风”。就是真正懂得用功、懂得参禅的人,一定是咬定会念咒、会听话、会思考的这个东西,在这里如果咬不定,我们一定是随境流转。
上至诸佛下到恶道众生,种种现象的表现,无非是因缘果报。在因缘果报的一切法中,凡夫就假设一个自我,在这里受苦或者享乐;而诸佛菩萨在这里却看清楚了,根本就没有一个我。
那么,我们如何能够从自身感受到的烦恼痛苦,自我意识、自我认定的以自我为核心的这种状态中,解放出来,那就必须认识到什么是自我,他到底是长什么模样、有什么感受,如何生起。
所以参禅实际上一方面是在一念不生之前守住它,另外一方面还要用力追究它,叫做参究。守住它是得定力,我们很多人在用功的时候,就是知道持咒,尽量地不打妄想,使自己内心趋于寂静。但是不懂得参究,天天吃饭不知道吃饭的人是谁,天天生烦恼生气、打妄想,也不知道那个生烦恼、生气、打妄想的人是谁。天天以我为核心,也不知道那个我到底是谁。
二、守住得定 参究得慧
大部分的人就像浑水摸鱼,看不清鱼在什么地方,是一把,不是也一把,碰到了一下觉得抓到鱼了,一转头又滑走了。现实生活中,追求五欲六尘、财色名利的种种世间享受,抓到的时候好像很幸福,其实你一转眼,这个幸福就与你无缘,马上就溜走了。
因为你没有看清楚,这些幸福的来源在哪里,去处在哪里,浑然不知。所以需要把心清净下来,让这个水清净了,自然就知道里面的鱼是怎么一回事。当妄想少了就会知道,你这些妄想的前因后果,你所谓幸福和痛苦的前因后果,你的欲望以及你的嗔恨心从哪里生起来,你的满足感和空虚感从哪里来,又回到哪里去。
我们平常总是以种种的方法来对治自己各种各样的心态,你也要看清楚,这些心态是否需要对治。所以佛法的修行,第一步就是要让我们这颗杂念的心专注,最好是身口意这三业统一地清净下来,身体结手印静坐,嘴巴只持咒不讲话,思想只看住一念不生,不看别的地方,难处在这里,利益也在这里。最难的就是时时刻刻、分分秒秒的看到,自己妄想还没有生起来之前,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。难处是这里,但是真正的功德利益也在这里。
稍微有一点修行经验的人,他会全身心地沉浸在这种定的状态中。比如说你一座下来四个小时,身心一片寂静,感受到寂静,不是住在静中,就会慢慢地陷入于昏沉,因为你心里面没有多少牵挂了,让自己着急的事情淡化了,他自然就开始昏沉,当你提起觉照又妄想纷飞,所以参禅不是说参就能参的。先是参观——就是看,看住自己没有念头的样子,看多了定力好了要一念相应,这一念相应就是参究的功夫,就要究其根源,问个明白。
这些念头来来去去,它是客人,客尘烦恼,想到什么,这个客尘来了,不想它自然就走了,所有的一切妄想都像客人,它不会久留,但是主人它一直在。那主人是谁?就是习以为常地认为,我能做主,主人就是我,参究的功夫就需要在这个地方,放弃原来的种种成见,把自己心中一切放不下、舍不掉的,在参究的过程彻底放弃。
就要问自己:“一念未生前这个,到底是什么?”所以叫疑团,你一问你又不能回答,你回答说这是我的真心,这已经是妄想了。你要问的是:“没有妄想之前,这个是什么东西?”。你想找答案,所有的答案都是起心动念,你要找一个没有起心动念的答案,也就是没有概念的答案。
这是什么道理?你的答案是没有概念的,你能告诉大家那是你我他,那是心佛众生,那是长短方圆、青黄赤白?都不是!古人硬要说:“说似一物即不中。”你要说是一个东西,一定就错了。
所以参究啊,不但你一念不生能守住,守住得定,参究得慧。所以一念相应慧,一定是要想问个明白的这个心态,不是含糊其词,要打破沙锅问到底。古人讲:“儱侗佛性、颟顸真如”,就是指的理解了佛性的一些道理,自己在那里瞎琢磨,想出一些解释佛性的这些美妙的文句,然后自以为这就是我的佛性,这就是我的真如。虽然胆大心粗、当下认取,抓过来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,但是你一对到境、一遇到事情,马上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飞走了,所以不能随便地认取,你要参到自己业尽情空。即便今天没有真正明白,也要懂得这个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