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禅心密印 2010》
作者:达照法师
+ 加关注
第四章 一念灵光 朗照大千

第一节 一念灵光 回光返照

字数:6895 阅读:49次 评论:0次

第四章 一念灵光 朗照大千

 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“万缘放下,一念相应”,有些人还是总放不下。如果放不下,我们就会一直在烦恼的世界里打滚,什么时候放下,什么时候这一念就能相应,等到能够一念相应之后,我们就“一念灵光,朗照大千”。

第一节 一念灵光 回光返照

一、缘生缘灭 具足万法

  这一念灵光是禅门所谓:“千钧一发之际犹如闪电,能照见五蕴皆空”。当你生灭的心不再起来,心无所缘亦无所住,这一念心爆发出来的智慧,就是照天照地,照破山河万里。

  我们每天在担心自己智慧不够、受用不够、福报不够,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、生老病死,但就不知道,我们生命的本质真相从来就没有生老病死,也没有我们所担心的这一切,正因为一念无明产生我执以后,才沦落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,到处乞讨,到处探索,始终找不到家的感觉。

 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把一切所缘境界,一切内在的觉照、能所、是非统统放下,能够放下了,我们每一个念头就具足三千诸法。

  每一个念头的出现,它不是空穴来风,而是有前因后果。当出现了念头,所有的念头本身都是缘起而无自性,所以你就看到,每一个念头的核心、实质都不是念头的本身。

  比如说,我想到一辆车子的念头,并不是有一个车子在这里,也不是有一个我在那里想一个车子,而是曾经见过的车子,它的影子落在了我们八识田中,因缘成熟,它就把这个影子展现出来,哪一种缘先成熟,哪一种影子先出现。

  我们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妄念,也不需要讨厌我们的妄念。

  所有的念头生起,无论是非好坏、财色名利,还是佛性解脱,全部都是过去曾经在阿赖耶识当中投下去的一个影子,这些影子的缘生缘灭,对我们做人的当下,无丝毫地受损或者受益。

  心犹如天空,无论是白云乌云还是雷电交加,对于天空来说,毫无受损,也无受益。但是我们妄想执著,后天学习了很多的价值观念,学佛以后,我们也学习了很多的价值观念,以为我想要的是蓝天白云,甚至是彩虹晚霞,美妙无比,对于乌云密布、雷电交加,我们深恶痛绝,事实上这都是没有看到蓝天的本来面目。我们的心性,无论哪一念心的生起,都是在蓝天中呈现出来的,一切都是梦幻泡影。

  每一个念头的生起,就像屋檐底下的滴水,滴到地面起一个水泡,下一滴雨滴下来,前面一个水泡马上就消灭了,我们前一个念头刚生起来了,当后面的念头生起来时,前面的念头自然消失,就这样一个念头一个念头,跟水泡一样。

  所以古佛开悟偈说:“身如聚沫心如风,幻出无根无实性”,身体也像是一个水泡一样,缘合聚集,形成这样一个人生百态,缘散毁灭,了无踪迹。

  就在缘起缘灭的过程中,没有哪一个人也没有哪一颗心,真正地在那里受伤。所以我们内心中,所有的仇恨和情感,也都是自以为是情感,自以为是仇恨,原本这个仇恨的概念,这个情感的概念,都是后天强加给自己的。

  如果我们心一直攀缘外境,你就难以一念相应,只要能够一念相应,每一个念中它具足的就是相、性、体、力、作、因、缘、果、报、本末究竟。任何一念的生起,任何一个举手投足,任何一句话,甚至外在的任何一个六尘中的任何一尘,它都具足诸法实相这十如是。

  你看每一个念头的生起,它的相非常清楚,就像我们大家坐在这里,我们身体长的长相,男女老少非常清楚,念头生起来也很清楚,它到底是善念恶念,高兴的还是难受的,解决得了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,内心中它随时生起,随时消灭,这个相每个人都能够很清晰地看到,所以凡夫就执著了这个相,忘记了这个相生起来的根源在什么地方。

  看到云彩过来了,我们说今天是多云天,今天是阴天,其实天从来没有阴也没有多云,天永远就是天,我们的心今天心烦了,明天心里又高兴了,事实上你烦恼的你高兴的,你的那些习气翻腾的都是缘生缘灭,具足了缘它自然呈现出这个样子,不生不灭的心从来就不受这一切缘生缘灭的外相所影响。

二、 回光返照 一念相应

  就在你念头生起的当下,这个念头如果是云,这个云怎么会被看得到?因为它在天上,背景是有一个天,假如这个云跑到山谷里面,恐怕我们就看不见了。就像放映电影的屏幕是纯白的,假如放电影的屏幕是一个彩画画好的,那图像打上去就看不清楚了。正因为我们的内心像虚空一样,无边无际无造作,所以所有的影像过来了,跟看电视一样看得很清楚。

  叫大家在这里打七,恐怕大家就在这里看自己的电影,一幕一幕地在那里想,放不下跟着这些影子跑,有时候还自作聪明,以为自己终于想通了,想的东西是永远不会通的,只会头上安头。

  所以只有在“万缘放下,一念相应”之后,你可以看到心的本来面目。它这一念的灵光,灵在什么地方?世俗搞艺术的人讲究灵感,这个灵感是忽来忽去,把捉不定的情绪,实际上按佛法说就是无明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第七识。

  假如你能够保持在第七识的状态,无论你写字也好、画画也好、写文章也好、说话也好,它都是空灵剔透的,在世间人看来,这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,我们也不要忽略自己,能够看住一念未生的这种状态,这是世间的灵感。

  但是佛法的一念灵光,就不是简单地守住自己什么念头都没有,而是要一念相应,念念相应。用自己的第六意识,一个念头回光返照,第六意识是从第七识生起来,意根缘法尘生起来了第六意识,这个第六意识又回过头来返照第七识,就是用我们的妄想心,去关注这一念不生的状态,你发现原来有一个自我,总认为这个念头一定是从我的内心中,从我的个人的阿赖耶识里面生出来的,以为阿赖耶识就是在我的身体里面,或者我这一个人独有,跟别的人没关系,跟外界隔离开来了,这种观念就是我执的凡夫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