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大乘气象 打七要点
又到了我们一年一度的心密打七的时间,今年我们也跟往年一样,选择在明天早上准备开七,那在打七之前呢,要给大家简单地交待一下。
第一节 大乘气象 一念承当
今天想给大家讲一下,我们打七的这个因缘是来之不易,想给大家介绍是,大乘气象与打七要点。这个“大乘气象”四个字,内涵非常地博大。大家知道佛法的核心就是明心见性,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佛,就是明白了心性、宇宙万有的诸法实相,心性就是宇宙万有,宇宙万有就是人生的实相,离心性外无有一法可得。行住坐卧、生老病死、六道轮回、十方法界,全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心性当中,所以佛陀彻底悟得了心性的实相,也同时就彻底明白了宇宙的真相。
一、心性的真相
心性是我们人人本具。我们只要生活着,无论你是受苦还是享乐,无论你是行善还是造恶,都没有离开心性的全面。
但是我们却不明白心性的全部真相,事实上善恶、苦乐,都是心性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现象。释迦佛悟到了这个真相以后,非常惊叹,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: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,就是每个人、每一个众生,于心性上完全平等,无有差别。
换句话说,于生命的究竟真实的全面来看,我们大家都是一样,虽然我们在轮回六道中,但是并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性;虽然佛菩萨已经明悟真性,成佛了生死,但是他也同样只是实相的显现,并没有离开心性之外。
二、世尊的教化
佛陀就想告诉我们:心性人人本具,每个人就是自己的世界,每个人的世界就是自己的生命,我们所遭遇的一切人事、外境,乃至内在的身心,所有的起心动念,无论是喜欢的念头,还是不喜欢的念头,都全体即是心性的展现。
永嘉大师说:“取不得,舍不得,不可得中恁么得。”就是你如果想舍一点东西,你错了,心性的实相是涵括一切,不可舍;你如果想另外地去取得一点东西,也错了,本来全是你的心性显现,此中无有一法可取,亦无有一法可舍,佛想把这个事实的真相透露给我们。
但是众生迷惑,时刻颠倒地把人我是非对立起来。我们回想自己在修行路上,修与不修、烦恼与菩提、用功与不用功、得力与不得力、打七与不打七,种种妄想颠倒,把它对立起来。只要心有对立的概念,我们的生命就变得狭隘,就只容得下自己喜欢的,容不下自己不喜欢的。殊不知喜欢与不喜欢,种种框架正是我执的根源,正是我执最强大的表现。
包括在印度的这种人文环境当中,释迦佛也非常地不容易。在法华会上佛陀感叹过去,成佛之后他本想不说法了。为什么不说法?众生不能够深信此法,因为不信,就会诽谤,因为诽谤反而会堕落。
信什么?就是你的言语举止、身心内外、尘尘刹刹,包括你的起心动念,都是全盘实相的展现,它只是展现的一部分。
比如你现在所看到的眼前,就这么多人这么多事,没有看到的无量无边,看与不看全部都是实相。所以无论你走到哪里,你的生命就在那里显现;无论你想到哪里,你的生命就在想到那里显现,它只是有因缘果报的规律在这个地方。
众生不能信,这是佛陀度众生的一大难题。不是佛陀有困难,是众生难度。为了让众生起信,释迦佛苦口婆心地讲了几十年的佛法,从人生是苦,苦的原因在哪里,六道轮回是虚幻的,解脱生死能证得生命的涅槃,尘说刹说、好说歹说,说了四十多年以后,最后在涅槃会上拈花微笑。
所谓拈花微笑,就是释迦佛拈花,迦叶尊者微笑,佛才非常高兴地跟大家说:“吾有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今付嘱摩诃迦叶。”
三、中国的大乘气象
迦叶尊者一直把禅宗的祖师位子,代代相承以心印心,传到达摩祖师。
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,他讲了一句震古烁今的名言,就是:“吾观此土有大乘气象”,所以他偈颂里面说:“吾本来此土,传法度迷情,一花开五叶,结果自然成。”
“吾观此土有大乘气象”,什么是大乘气象?
佛法后来在印度灭亡了,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,由于回教的入侵,印度教的内外勾结,佛教在那里消亡了七百多年时间。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,又从泰国、斯里兰卡这些地方,回传到印度去,现在印度佛教也不是非常地兴盛,还是印度教比较兴盛。佛法在印度消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印度人还是缺乏大乘气象。释迦佛出生在那里,为什么却说那里缺乏大乘气象?我们可以从释迦佛开悟之后成佛之后,讲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讲了四十多年,才把这个祖祖相承、佛佛相印的心地法门透露出来,这四十多年干什么?培养大乘气象。
达摩祖师到了中国,他观察到此土众生有大乘气象。什么是大乘气象?我们中国人有什么优点?我们回归历史观察到,中国所谓的大乘气象,确实就是中华民族贯穿始终的精神核心,在中国的大地上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孔孟、老庄思想,这两大思想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灵魂深处最向往、最重视的生命要点。
简单地说,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,只要是我们汉人,他即使没有读过《论语》、《中庸》,或者四书五经、《孟子》,但是只要向他介绍一个人说,这个人啊,做事情非常认真负责,很积极,大家心里就会赞叹这个人;如果一个人告诉你,这个人做事情拖拖拉拉的,不认真不负责的,大家就会说这人不行。中华民族骨子里就有这个传统观念,认真负责。孔孟告诉了我们积极入世、认真负责的态度。同样的,无论是有没有读过《老子》或《庄子》,是不是懂得老庄哲学,如果你告诉他,这个人思想非常地豁达,从不计较个人的利弊得失,能看得开放得下,比较洒脱,大家也无一例外地对这样的人会产生敬仰之情。这就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灵魂。
你要是在印度告诉他,这个人很认真负责,印度人不会赞叹,他说这个人太贪著了不好玩。因为印度是一个土地肥沃的热带地方,冻不死饿不死,所以基本上印度人在全世界是最懒的,中国人是最勤劳的。他有资本懒,只要饿不死冻不死,他就能活下去,他有时间来打坐用功,所以印度会出佛陀这样了不起的大师。而且它是热带,你要是太贪著了太忙了,欲望太多了,欲火焚烧,接受不了酷热的天气,所以大家都希望清心寡欲,在坐树下冥思,针对热带的太阳,这是最好的办法。所以你如果在印度说,这个人很认真负责,大家会觉得他很傻,这是地理环境造成的。那么大乘佛法在印度被消灭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因为印度的出家人,佛弟子不太积极入世。
我们汉地大家都非常地积极,所以达摩祖师一看,这个禅法是讲心,心要是悟到了,你的是非得失全部消失了,你不去度众生,这个法在你这里就灭掉了。
所以一个祖师要传承下一代人的时候,必须要考虑到这个人是否有积极入世的态度。不管你修证境界多高,你不积极入世不给你传祖师的位子。天台智者大师得法的时候,慧思大师就给他讲一句话:“勿做最后断法人也”,就是你不要做最后把佛法断灭的这样的人,可见佛法的传承是需要有积极的入世的态度。同时老庄的哲学也告诉我们,你不要太计较。
中国是在这两种基础上,一接触到大乘佛法,就非常地容易相应。在唐朝之前,中国人根机比较利,直指人心见性成佛,直接告诉你这个道理,他马上就能认取,原因就是大乘气象所致。
最传统的古人教育子女时讲:“大丈夫处世,不能利益天下是为可耻”,就是说一个人生活在世,如果不能利益天下众生,你活在世上是一件可耻的事情。
我们试想一下,一个人要为天下人的生命负责,怎么可能连自己都没饭吃呢?他的心胸能包含天下人,能够观察身边的所有人的喜怒哀乐,给予别人快乐,自己怎么会痛苦呢!就像在寺庙山门口的四天王,北方的多闻天王手上拿着一把伞,这个雨伞的骨在中间,当你把伞给别人庇荫的时候,自己是不会淋雨的,当你想到给众生快乐的时候,你是不会吃亏的。
所以古人有这样的一个思想教育,教育子女从小要为天下人谋福利,不要为自己一己之私。这样的人成长后,当他走到社会上有了工作、有了能力,为别人付出时,就有一种不为自己谋福利,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来做事情。
四、定格一念 敢于承当
尽管与生俱来的我执,并不是这么想一想就能破掉的,但是他的整个生活习惯,已经是要为天下众生了。所以这种像六祖大师一样的人,虽然他没有文化,当他在中国传统的这样一个背景下,一听到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那个想要得到名利财色感受的这个心就没有了。
他一听到大乘佛法说,无我却能利益天下一切众生,跟原有传统的大乘气象正好对上号,在这样千钧一发之际,他的整个生命,都在这一个念头当中定格了。定格是什么?定格就是生命的大爆炸。我们每天都有无量的念头,从生到死,从早到晚,从起心动念到起心动念,但是我们每一个念头,都像在空中飘的空气一样,想到了又过去了,想到了又过去了……偶尔想到要发菩提心成佛,基本上又被别的念头取代了,你想我们多少的念头失去了机会。
事实上我们每一个念头,就可以爆炸开一个世界。物理学讲宇宙大爆炸,是因为我们像头发丝横截面的二十亿分之一,这么小的一个东西爆炸了,就是一个宇宙,就是你现在生活的这个宇宙。佛法讲得更彻底,是你的这一念心爆炸出来的,并不是物质的一个形态爆炸出来。
这一念心怎么爆炸?如果我们过去生最后一个念头,想到的是人道做人的这一个念头,你看我们现在这一辈子就做人了,这一生来做人要花一辈子的时间,受苦也罢,享乐也罢;当时如果我们想到仇恨的心,爆炸开的就是一个地狱,就在地狱里面生活;当时如果我们的一念是纯粹的善良安心,我们爆炸开的就是一个天堂。那一个念头影响了我们这一生,我们这一生又有无量的念头,每天都在起起灭灭。
我们人生的定位在哪里?现在很多人越活越迷茫了,有些人修心密修了一千座以后,甚至修了十来年,他改行要修其它法门去了,什么原因?他不懂得这当下一念心的爆炸作用。
禅师们开悟的前提基础打好了,就是所谓大乘气象。当听到师父的一句话,师父说:“你就是佛!”这一个念头承当了、定格了,生命就跟佛本来无二无别。他本来就没有为自己考虑的这种念头,本来就是想利益天下众生,当听到自己就是佛这句话,在信心足够的情况下,一把就承当下来,只有这一个念头。
所以从此以后,他的生命不会生活在第二个念头,没有私心只有慈悲,没有困顿只有智慧,佛的慈悲和智慧就在当下这一念心具足了。他就知道他的整个生命,定格就定格在这里了,以后再遇到的人事纷纭,就像看电视看电影,梦幻泡影,你人生的品位、生命的境界,一下子就被这一念心,“你就是佛”这一个念头爆炸开来了。
我们现在无论生了哪个念头,以后感召的这个因果,一定会有缘起成熟的时候,那个念头会爆炸出一个世界。现在种下的是因,就像把那个稻谷种到田里,只要稻谷的皮破了,它就能长出来,会长出一串谷子来;如果把这个稻谷储存在仓库里面,干巴巴的不给水分阳光,它永远就是一个稻谷的种子在那里,时间久了稻谷会坏。
我们的起心动念,阿赖耶识可把它保存得非常好,一点都不会坏,所以当下的每一个念头,实际上就是一个世界,我们能不能定格在这一点,在这一个念头上把它爆炸开来。
唐以前的人善根深厚,有这种大乘气象,一指点一肯定,从此整个生命包括身体马上改变了,昨天还想着背痛腰酸哪里不舒服,你现在有要成佛的这一个念头,你当下就是佛,剩下来你的整个生命内外不但透明,而且只有慈悲和无我,除了这个,其它的一切,都是你的业缘幻影,丝毫都不障碍你。
所以一直指为什么就能到位,就能悟后起修?定格了,把这一个念头无限地延伸到生命中,你就发现过去应该可以这样做,未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,也可以这么做,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你在这里可以这样,无论在东方在西方、上天堂下地狱,你当下的这一念心除了智慧和慈悲,没有第二个是你的生命,因为本来就没有我。
禅宗之所以能够传佛心印,特别是在中国能够发扬光大,确实这个孔孟老庄是非常了不起,打好了这个基础,给我们先天这样一份为人处世的道理,生命的基础就这样形成。
但是唐宋以后,慢慢地,大家的信心少掉了,善根开始动摇,私心杂念开始多起来。这个社会上,政治上或是商业上,都在动脑筋向外去获得更大的利益,心向外驰,所以善根越来越浅薄,信心越来越没有,实修的人也越来越少了。直到这个清朝末年,整个传统文化在社会上,特别是受了西方的这些文明影响以后,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,西方的文明它不是智慧的文明,它是科学知识的文明,就是概念、具体操作等条条框框的那些内容,当然人文科学的范围也非常广。
西藏五大教派都有传承有修法,藏传佛教更重视善知识的引导,把善知识当佛来看待。藏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,跟我们汉地农耕民族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区别。我们农耕民族住在那里,就希望安居乐业,所谓继承产业,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条条框框,这孔老夫子让我们积极入世的态度,为子孙后代着想。但是藏民族因为是游牧,一年的粮草吃完了,要另外找一块草地,所以不能积蓄太多的东西,他是游动的,不像我们是安居的,所以他们的观念就是明年的粮食够了,剩下来的钱财赶紧布施,修将来的福报,三步一拜,马上去磕大头拜布达拉宫去,知足常乐。他们到现在还有很多是这样的观念,但也有受我们汉地或者全世界其它国家物质观念的影响的。藏民族因为是游牧民族的缘故,他们对于生命的直指,就没有那么直截了当地敢于承当,所以他特别强调要有对善知识的深信。汉民族是对真理的相信,依法不依人。
五、汉地修心中心法的因缘
民国年间,藏传佛教一位高僧诺那上师到了上海,给大家灌顶修心中心法。他也讲了一句话,说汉地有大乘气象,可以直接修心中心法。在藏地要经过二十年到二十五年跟师父的修学,才可以传的这个心中心法,为什么在汉地直接传?还是达摩祖师讲的这句话,有大乘气象。我们可以看到在印度,释迦佛要讲了四十多年法才传的心印,达摩祖师到我们这来,一句话直接告诉你;藏传佛教要修二十多年才给传的法,我们汉地一过来给你灌顶,让你直接修,此中的道理不言而明。
心中心法是以禅为体,以密为用,以净土为归,以般若为总持。般若是中观学派的最高学问,也是我们整个佛法的核心,以禅为体纯粹是汉人从释迦佛拈花微笑流传下来的精华。所以我们今天能够跑过来打七,大家要扪心自问是否有大乘气象?不具备大乘气象的人,修心中心法很难相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