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方等典籍经典以后,众生又开始执著度众生的功德。哪一部经能消什么业障,哪一部经有多大的功德,哪一部经是用来祈福的,哪一部经是用来消除业障的。就像《地藏经》能消除业障,《弥陀经》能够成就往生净土的功德,这种种经典都是以利益众生作为下手处,时间久了,大家就会开始执著利益众生的这种行为。
所以佛陀又进一步宣说般若经典。般若经典就是把能思所思、能修所修,全部都回归于空性当中,无论你是偏真涅槃的小乘境界,还是利他无我的菩萨境界,都在般若的观照下荡然空寂。
《心经》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核心,最核心的两句话就是: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”
一、色不异空
色不异空就是针对我们凡夫众生,执著一切色法、执著一切有为法的这种凡夫说的,告诉我们:“你执著的色法,其实不异于空性。”事实上我们所有一切对待,你只要抓得住、说得出来的,想得到的,都是无我的空性作为本质,这一点大家如果没有闻思教理,根本就不可能知道。
比如说我手上拿着这个念珠,我们习以为常,觉得就是有念珠。事实上我手上只有一条绳、一些木头,把它做成这个东西的。念珠这个概念、这个名称和这个实质,并不是念珠自己。它自己是没有自己的实性的,它的实性就是绳子和木头,所以念珠从来就不曾有生有灭。但是我们执著有一个念珠在这里的时候,它好像又有生有灭了。
因此第一步从凡夫的世界突破,就是你平常习以为常的执著。无论是外在的世界,还是你内在的思想,无一例外的全是缘起而无自性。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,色不异空,就是针对我们执著有为法这个众生来说的,当你明白了,这一切都是不异空了以后,你马上会契入了无我的这种感觉中。
于是你回光返照,你会看到这个世界的一切,都变得索然无味。不知在座的这几天用功,有没有感受到这一点,当你放下色法的世界,外在的根尘欲望,全部不值一提的时候,你的内心变得没有味道,禅悦也没有。
事实上无味有至味在。虚空无味,生长万物;涅槃无味,能度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二乘人他从苦海中跳出来以后,能够契入涅槃,自然是生命中第一等幸运的大事,因为从来就没有谁,没有哪个地方,没有哪一段时间,让我们自己这颗心那么坦然,不受一切的侵害。只有涅槃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所不及;只有契入涅槃,这个世界的一切伤害才与我们无关。
所以二乘人停留在这里面,怎么说他也不想出来,一出来就是面对浊恶的众生世界,他不敢出来,也不想出来。
二、空不异色
那么从我们生命的全部内涵看,既然我们现在大家坐在这里,有眼耳鼻舌身意,有爱恨情仇,那这就说明也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部分。生命的实相是不会舍弃任何一种相的。只要你经历过了,哪怕你出过精神的疾病——神经病,或者自己出过幻觉,或者自己有梦境中呈现的种种景象,也是我们生命中实相具足的妙用,只是当时不知道,被它所困。
所以生命的全部实相,它呈现出来的是不舍弃、不逃避,不离开任何一种表现,这才是圆满的实相。那么二乘人他偏空以后不想出来,这个时候佛就告诉他空不异色,你执著这个空跟执著这个色法,没有太大区别。
这就好像在三恶道里面受苦,受不了,佛就以方便告诉我们,人应该互相尊重,应该行善积德,不应该有贪嗔痴和伤害别人的行为,要从善如流、改恶向善。于是大部分的人不再去伤害别人,慢慢地行善积德了,社会风气好了,人际关系好了,自己感受到的精神世界,也开始快乐起来了。
但是佛还要进一步告诉你,这还不够,这也是轮回中一个重要的环节。人天是轮回中短暂的一个驿站,三途恶道才是轮回中的老家,所以以方便法去除恶业,同时也要以出世间法消除我们对善法的贪著。同样的,以出世间法消灭了世间的轮回过患,轮回的过患没有了,那么对于涅槃的世界也同样要跳出来,这才回归到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上,回到大乘的精神上。
就像方等典籍教我们要利益众生,于是你在那里非常积极努力地去做种种善法,为了利益众生,心中还始终有一个众生可度,有一个佛法可修,始终有一个东西在那里让你忙着,不得安闲。
三、色空不二
所以第三句话,佛就在《般若经》里面透露了最高的境界: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不要非得把这两者分开,空跟色并不是离开的,缘起与性空是一体的两个角度。不是缘起之后才是性空,也不是性空之外有另外的缘起。
那么落实在我们生活中,就告诉我们:“并不是你的生死之外有一个涅槃,也不是涅槃之外有一个生死,涅槃就是生死,生死就是涅槃。”这是第三种,就是针对方等典籍的人,告诉你。
如果经历过二十年以上的修学佛法,给你讲这个般若典籍,那是很容易理解的。在座的诸位有学过二十多年的,没有学过二十年你听起来就玄了:“既然生死就是涅槃,那我还了什么生死?”确实没有生死可了,但你体会不了生死就是涅槃,你就需要了生死。
了生死就是了解生死的真相,了断生死给你带来的痛苦。
你看佛菩萨祖师大德了生死了,他还活着吗,他的肉身早就涅槃了、圆寂了。我们要是结束生命的时候,我们叫死,死掉了活不成了,佛菩萨祖师圣人叫圆寂,不叫死,死是毁灭的意思,而圆寂是你内在的真相寂灭的,没有来去,没有生灭的本体。显现在你的生活中,你现在的举手投足生老病死,当下都可以圆寂。做不到你就执著色法或者心法,或者执著空,或者执著色。
佛讲《般若经》花了二十多年时间,几十年的说法差不多快要一半的时间,都在讲般若的要义,包括金刚般若、摩诃般若、大般若、能断般若,种种般若经典。
这个般若有共般若、不共般若。
共般若就是证得真心的本体见空性,知道缘起法的当体就是空。见空性证共般若,这是大乘小乘都共通的。我们大家打七能够证得共般若,那就证得本体,就是你生命的根本已经找到了。
再通过利他的精神,在生活中,在六根六尘的世界里,看到、证得、证实这种种世界,尘尘刹刹无非都是当体空寂,这就是不共的般若了。
所以佛陀告诉你,生死就是涅槃,涅槃就是生死,因为在生死中看到了涅槃无为的本性。在涅槃无为的本性里,不妨碍你的举手投足,没有妨碍;你真心无为无造作,不妨碍你在那里讲话、举手。
般若经典,特别是大乘的不共般若,唯独大乘法宣说了这个道理,小乘法它只讲共的般若,它只讲真如的本体。大乘的不共般若,不只是讲求真如本体,而且还讲体所表现出来的相,相所变化的用,清清楚楚,凡是有相,都是虚妄,凡是有相,都是妙用,所以讲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绝然不能另外找一个空,也不能再另外找一个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