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业尽情空
看你有没有进步,一个方面就是看你能不能做到业尽情空,这个恐怕是我们修行上不了路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处。最大的障碍处,有时候是对身外的执著,有时候是对身体的执著,有时候是对自己思想的执著。有些人他看了一些书啊,思想境界觉得很好啊,然后很想表达出来啊,你只要一想表达,这就是一种思想,就是你内心当中的一种情执。对一些语言文字,对某一本书,好像特别感兴趣,觉得这些文字特别优美,这都是心中的情绪上的执著,就是自我的这种情执、情感的执著。
如果不能消除外在的境界障碍,身体的身障和内在的心智的障碍,那么我们想明心见性,证体起用,几乎是不可能的,这一点大家就算哭鼻子你也得放下。
有些人是不愿意放下情执的,觉得这一生也活得蛮好的,我为什么要放下情执?你如果放不下,你就看不见情执的本来面目,放不下这种对身体的执著,你就看不到身体的这个因缘果报的业的感召。只有你把这个情全部放下,全部剿落了,那么这些面纱,我们内心中的面纱没有了,赤裸裸地看到你每一个念头的生起,每一种行为的表现,都是在业的范围之内。
而且现在的表现也是继续在造业,现在你赞叹别人了就是造善业,生气了让别人痛苦了,其实就是造恶业。不管你是以什么理由,只要你伤害了别人,让别人难受了,或者你自己生气了、发火了,那么这一切的行为呢,它一定会感召到它相应的这个结果。当然了如果知道这个结果,你也不用害怕,发火如果救人,或者给人所需,发了再说,以后自己再承受那个果报也不怕,它是很公平,业本身就是很公平。
大家在用功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掉这一点,希望求开悟,希望赶紧得一心不乱,希望好的,却没有细看在身心中出现的这些东西,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。所以总觉得好像妄想的根难以断,总想把妄想停留住,那些妄想不需要停留,大家也不需要一定要没有想法。所以坐在那里,你注意力可以注意在一念未生之前,念头都没有起来之前,明明白白的,这个时候它有念头来,或者不来,你都没有关系,来了它业障力量很强,不来呢这个种子还在里面,还没出来,也不需要去管它。
那么在这里看得时间久了,老人告诉我们:“要能够证体,然后起用。”
证体是必须要业尽情空,当然这个证体本身它是一种理上的。你们听到了什么这是业,你看到没有?这个证体就是我们先把理上证得。
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心本来是无我无造作,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的,怎么去证得这个理?理也是要证得的。见道的人就是证得这个理,证道的人他是证到这个事。
理上我们能够承认一切法无我,就是外在的所有业的业感缘起,身体的感受,内心的喜欢和讨厌,这些本身全部都是空花水月、海市蜃楼,就知道它的背后没有一个受苦的人,也没有一个生死轮回的人,就在这个理上要能够认识到这一点。
那么一般过去佛在世的时候,释迦佛讲法,常常是通过讲法就明白这个理的,连打坐也不用坐。就是一般的居士、信众,没有打过坐,没有禅定功夫的人,他能够通过自己的眼光去看见,这个是在道理上先认识。认识了以后你整个生命的核心,原来始终在内心中会纠结的,会让自己痛苦的那个根就被拔掉了,就是第七识的这个根——意根。
我们现在停下来总觉得有个我,那个自我感觉还是很强烈,生活当中无所不在,那你有一天如果把那个根拔掉了,然后呢我们没有痛苦的时候,你就在那里感觉没有我。痛苦的时候还感觉有痛苦,然后你看这个痛苦是什么感觉呢?是事相上的感觉,确实还是受不了,然后在受不了的时候你就知道,哦,原来背后是没有的,表面上可能也会痛得哭爹喊娘,但是自己的内心中,还是觉得没有受苦的人。
大部分修心密五百座以上的人,都会有这些体会,所以我们打七都要五百座以上啊,当然最初他们要求没那么高的,就一百座就可以。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根基,有些人就没有打过坐,他听了佛法的教理以后,他就知道这个道理了,那么有些人百座以后都可以达到。那现在我就要五百座,五百座你好好坐下来,也会觉得自己内在的那个很纠结的东西可能会没有掉。但是如果真正没有掉了,那不必打七了,就是你随时随处都可以在用功。
就是在明白了这个理以后,要在事相上去锻炼自己。没有事相你停在那里,不知道自己是修禅定还是修智慧,遇到事相了你才知道,你的定力功夫有多少,你对这个事相的生起,观察的力度有多少,它的前因后果在哪里。
所以前面的一部分,业尽情空这部分,是扫除自己的自我生命的障碍。对自己真心的这种遮蔽啊,就是属于见惑,这个迷惑要扫除掉,必须剥开这种执著。
二、证体起用
当我们自己见到了这个空性,或者说证得了无我这个道理以后,你剩下来更好地去体会和观察外在的情和业的功用。所以证体起用在哪里用?还是在业上用。
我们这些业不会消失掉的,如果这个业消失掉了,那因果怎么说啊!那以前做了多少恶事,都白做了,都不用还了!做了那么多好事是不是还要有福报!
我们现在也不用侥幸,说我通过修行以后要是证无我了,以前造的那些恶业是不是都没有了,借人家钱都不用还了是吧?没那么便宜的,它其实是照样要还的,那规律在那里。就是你修行不修行,它这个规律都在这里,只是通过修行以后,我们认识到了这种规律,然后你所有的欠人家的钱,还给人家你就心甘情愿了,以前打人家现在挨人家打两下,你心甘情愿了,知道这是规律、规则在这里,能够适应它。
所以现在是要放下情和业的执著,而到了证体以后,就要把业和情的这种功用,充分地发挥出来、体会出来。所以起用在哪里用?大乘菩萨的起用就是以慈悲心作为他的一个动力,如果没有慈悲心,业如果尽了,情如果空了,他直接证入涅槃,就不在这个世界活着了,活着就没意思了,那我们大家有发这个菩提心的人,希望能够利益众生,那么那个时候你回过头来,还是同样地感受这个业,也同样地感受到这份情,但是这个叫做觉有情。
菩萨就是觉有情,因为他的情是觉悟的不再迷失。迷跟觉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,迷的时候总是带有主观色彩的,就是我能够做主、我要这样、我要那样,就是一定要根据我的需求,来判断喜欢或者不喜欢;而这个觉的情呢,它是客观的,它不是主观的,不是觉得我需要什么,而是客观的环境、客观的事实,它需要什么。
比如说人的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有,那么在死亡的时候,如果是有自我这种凡夫的迷情,他就不想死,死他就痛苦,他要抗议,他要想尽办法逃避,甚至病入膏肓不可挽回的时候,还要急救,就搞得自己更加痛苦,这是凡情迷执。那如果是觉悟的有情呢,死亡没有关系,他面对死亡的时候,只是这一期生命的业已经停止了,那我们换一期,换一个生命重新再开始,当然他明白了这个空性的道理以后,换一期的生命还是性空,并没有一个我在那里生死。有这个情执就是以我为中心了;没有情执了以后呢,他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我消失了。
无我不是简单的一种道德观念上的,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。就是证体起用的这个体,并不是道德观念很好,说我可以不为自己了,我不自私了,我都为大家好了,不考虑个人得失了。就你感觉还有个个人在那里,虽然不考虑个人得失,这是世间的道德观念的无我,毫不为己、专门利人这就是道德观念,就是完全不为自己,去为别人。
菩萨的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,他是没有自己可为!无我了,为谁啊?所以他就不需要为自己求安乐,然后他剩下来的是但愿众生得离苦,他只是有这个愿力,希望众生能够明白无我。
所以证体起用的这个体,跟一般的无我的观念,有我执的人觉得的“我不要为我”,这样一个观念是不一样的。不要为我,道德很高尚,可能能够坚持一段时间,有些高的,最高明的能够坚持到八万四千劫,他还是坚持不下去了。因为毕竟还是有我嘛,有我的人就是有私心的,他这个自私一定会生起来。
如果你认识到无我了以后,从此以后不管经过多少劫,他也不会改变,他不是一种定力支持,不是靠定力。靠自己现在道德观念啊,或者是注意力很强啊,很专注啊,然后让自己觉得我可以不为自己了。它是一种智慧,是一种见地,就他看到了无我了这个道理了。
明白了这个理以后,然后你剩下来的,就像我们在生活中,如果看到前面有一条蛇,我们很害怕,害怕这条蛇,我们会想很多,会觉得它会不会咬我啊,咬了是不是中毒啊,中毒了我会不会死掉啊,那我如果不打它,是不是会去伤害别人啊,你会想很多的办法,然后在那里很忙。可是当你灯光一照发现它不是蛇,是一条绳子,样子很像是蛇,你看见了可能还会害怕一下。吓一跳是习惯性地吓一跳,但实际上,你的内心已经不再去解决它会不会伤害我,会不会中毒,会不会伤害别人,那些想法完全没有掉了。
所以佛是无业行人的话是从这里来的,就是当他看到,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无我,都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受到伤害。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,不是说你那个我可以不受伤害,你要有我了就一定会受伤害,那你的真相本身就没有我。所以佛发现了这个无我的道理啊,他自己的内心中,包括一切众生业因业缘的果报的规律他看得很清楚。
没有一个受苦的人,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我。在这种状态里面,不只是打七要明白,就是打七以后,在整个生活中,生生世世都在起用。
我们大家现在还需要加把功,努力一下的,就是看自己是否业尽情空。业是了不断的,只是你看清楚了,对你不再束缚了,然后这个业对你,身口意三业,或者他人身口意三业生起来的,内心的和身体的和外境的这种感觉、束缚少掉了。在一念不生的时候,它们都拿我们没办法,但是你念头一生起来,其实念头生起来也没关系,你如果把它看成是业,就没有关系。
看成是业就是你有那个种子,它现在生出来了嘛,就像我们以前吃了饭,你看现在慢慢地长大,就长成这样大的人了,这个身体对我们也没有什么障碍,还可以借假修真。那念头也是一样的,跟这个身体的规律是一样的。
认识到这个呢,就是那份对身体、对妄想、对外境的那份执著的心,这就是情,把它空掉。如果把它能够彻底空掉了,那我们证体就不用说了,就非常易如反掌,空掉了这一点,那个本身就是直接会契入无我。
如果那个还不空的话,还有藕断丝连,一点点放不下,只要一点点,只要一个灰尘,你哪怕自己一根头发丝放不下,这根头发丝正好就会把你捆住,捆在这里继续轮回,继续被业带着走,因为动了一念情那个情就被它捆住了,如果这个情把它当下消融了,很清楚很清爽当下解脱。